九一八事變與「不抵抗主義」

九一八事變中華民國國恥日?民衆:跟張學良有關?

作者馬賽克

今天是「九一八事變」的81週年紀念。比起整數的「80週年」,「81週年本來是沒啥好紀念的。但好死不死,釣魚臺主權問題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一番攪局後, 讓沈寂已久的反日浪潮再起波瀾。於是,這個本來已經被忘得差不多的「紀念日」,才又再度被人想起、或提起。

「九一八」這個日子對北方的中國人來說,是有重大意義的。因爲,第二次中日戰爭(或且更正確的說法:「侵華戰爭」),實際上並非爆發自1937年的「七七蘆溝橋事變」。 而是1931年因日軍進攻瀋陽北大營而弓爆的「九一八事變」。

但爲什麼普遍以爲,「七七事變」才普遍被爲是(八年)抗戰的開始呢?答案很簡單,因爲「九一八」時,中國政府抵抗嘛(所以不能稱爲「抗戰」)!

歷史上「 九一八事變」跟「不抵抗主義」是連在一塊的。後來代史家紛紛檢討「不抵抗主義」的責任歸屬問題,普遍看法是:蔣介石下令。

東北少帥張學良接受近代史唐德剛口述歷史訪問時,說明「不抵抗」是他本人下的命令,跟蔣介石無關。儘管如此,許多史家仍然認爲蔣介石脫不了關係; 是「默許者」、「 共犯者」、甚至是「不抵抗先行者」!

不抵抗的原因,一,是太過迷信國際調停的意願和能力(事後證明,真的「無路用」)。 二,是知道自己的實力「不經打」。但老百姓不知道這麼多 、也不管這麼多,他們只知道,不抵抗主義,就 是投降主義

「九一八」最終導致東北淪陷,引起全國憤怒。當時的著名學者馬君武,爲了諷刺張學長的徵歌逐色和「不抵抗主 義」,寫下了當時傳誦全中國、如今成爲「歷史寫真」的一組詩﹕《哀瀋陽二首》(仿義北齊體):

趙四風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正當行。 溫柔鄉英雄塜,已報東師入瀋陽。

告急軍書夜半來,開場弦管又相催。 瀋陽已陷休回顧,更抱阿嬌舞幾回。

趙四小姐後來陪伴張學良終生。朱五原名湄筠;兩人都是當時社交名媛。蝴蝶是當時鼎鼎大名的女明星。這組詩指控張學長熱中跟這些名女人交往,「愛美人,不愛江山」,坐視東北淪陷。

「不抵抗」,在許多人眼中成了張學良一生最大的 「污點」,比發動西安事變還要嚴重。

如果蔣介石與張學良生在印度,他倆很可能會成爲「甘地先行者」。可借他倆都生錯了地方。因爲,當時的中國並非印度;日本也不是英國

「不抵抗」不但造成東北的迅速淪陷,更造成當時絕大多數中國人悲憤(會內傷的)、心理創傷、士氣低落、悲觀主義和無力感。這種損失,並不見得比「抗抵主義」在戰場上的損失來得輕(戰場上變數很大) 。

在戰爭行爲中.不抵抗,沒有人認爲你理性,只會認爲你軟弱。打不還手,你以爲你是蔣介石信奉的耶穌,可以感化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