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讀者“種草”的新版《辭海》
上海書城工作人員將《辭海》(第七版)擺放上架(9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記者近日從上海世紀出版集團獲悉,被譽爲當代知識寶庫、知識“海洋”的《辭海》(第七版)今年9月起在全國各大書店、網絡平臺等發行渠道亮相,上市後受到讀者歡迎。
《辭海》集字典、語文詞典和百科詞典的功能於一體,是我國標誌性的大型綜合性辭書。“對不對,查《辭海》”,曾成爲廣大讀者的口頭禪。進入新時代,《辭海》(第七版)的編修團隊精益求精抓質量,用心用情出好書,“接力”傳承,再結碩果。
9月10日,《辭海》(第七版)在上海書城與讀者見面。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十年修典
《辭海》的編纂事業歷史悠久。我國改革開放後,《辭海》每十年修訂一次。2020年問世的《辭海》(第七版)收詞更“海量”,釋義更精準。
“堅定文化自信,堅持改革創新,打造傳世精品,這是‘辭海人’的共同追求。”上海世紀出版集團黨委書記黃強介紹,新版《辭海》全書2350萬字,圖片1.8萬餘幅,75%以上的條目都有程度不同的修訂或更新,新增條目(含義項)1.1萬餘條,同時根據實際情況刪減數千條,全書條目約13萬條。
細心的讀者發現,在《辭海》的中國地理學科中,新增“雄安新區”“粵港澳大灣區”等詞條;在天文學科中,增加了“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條目,也就是俗稱的“中國天眼”;在空間科學領域,對“嫦娥系列月球探測器”詞條進行補充,新增了2019年嫦娥四號探測器登陸月球背面的內容;在建築學科,增加了“港珠澳大橋”等詞條;科技哲學學科新增“地外文明”等詞條。
“展現中國實踐、表達中國話語,《辭海》始終保持鮮明的時代特色。”上海辭書出版社社長秦志華說。
顧客在上海書城翻閱剛剛上架的《辭海》(第七版)(9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既重也“輕”
《辭海》(第六版)已頻繁“觸網”。與互聯網相關的詞條當時新增了網吧、網絡電話、網絡電視、網絡經濟、網絡文學、網絡遊戲、黑客、閃存等。
從第六版到第七版,大約十年時間,是中國移動互聯網發展最迅猛的十年。新版《辭海》中,首次收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大數據、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4G、5G、物聯網、第三方支付、支付寶、跨境電子商務、微博、微信、自媒體等,這也從一個側面體現了《辭海》與時俱進,堅持及時反映各方面新事物、新發展的修訂目標。
《辭海》內容豐富,紙質版難免厚重。爲了讓《辭海》更適宜於移動互聯時代的閱讀,新版《辭海》努力變“輕”了。第六版曾推出的手持閱讀器,如今已被適應不同應用場景的《辭海》網絡版替代,包括電腦版、手機客戶端版、微信版等。
據介紹,2020年發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如“新冠肺炎疫情”等,也將陸續在《辭海》網絡版中實現及時更新。
上海辭書出版社總編輯張榮說,工具書要積極“擁抱”互聯網,在新時代更努力地踐行出版人改革創新的使命擔當。
新版《辭海》中首次收錄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等詞條(9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赤誠之作
每一版《辭海》的修訂和出版,都受到廣大讀者的關注和歡迎。這一版也同樣如此。
《辭海》的忠實讀者龔先生已早早預訂了一套。他說,幾乎每一版都買,《辭海》定期修訂,資料更新及時且內容豐富,這部辭書本身已經形成了一種“行業標準”。張女士爲正在上小學的孫子購買了《辭海》(第七版)。她說,這是權威的工具書,孩子今後一定用得上。
有人說,“辭海人”變老了,每每召開會議,各學科的專家學者聚集一堂,滿屋銀髮。上海辭書出版社有的老編輯參加了六次修訂工作。《辭海》常務副主編巢峰已年過九旬,親歷了1979年以來的五版修訂。令人欣慰的是,有更多優秀的中青年學者和編校人員正在“接棒”《辭海》編修工作,第七版最年輕的作者剛過而立之年,最年輕的編輯、校對人員出生於20世紀90年代。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尚君參與了《辭海》第四版至第七版的編修,爲中國古代文學相關詞條傾盡全力。“無數學者和編輯投入大量精力,追求全面、準確、前沿地反映世界的變化和人類科技文化的進步。”他說。
“幾代‘辭海人’的赤誠之心,完全融入了《辭海》的字裡行間。”《辭海》(第七版)責任編輯之一、上海辭書出版社副總編輯張敏說,希望《辭海》能傳播更廣、傳承更久。(記者許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