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 跟腱術後的康復治療

跟腱斷裂康復訓練的大體過程,康復的大前提是:安全第一,依據各自的本體感覺進行康復鍛鍊。

術後第一階段

保護和癒合期(第1-6周)。

注意事項:1、避免被動牽伸跟腱;2、應把膝關節屈曲90°位下的主動,踝背屈限制在中立位(0°);3、避免熱敷;4、避免長時間下垂位。

早期關節活動和保護下負重是術後第一階段最重要的內容。因爲負重和關節活動可以促進跟腱癒合和強度的增加,並且可以預防制動帶來的負面影響(如肌肉萎縮、關節僵直、退行性關節炎、粘連形成和深靜腦血拴)。

患者在指導下每天要做多次主動的關節活動,包括踝的背屈、跖屈、內翻和外翻。膝關節屈曲90°時主動踝背屈應限制在0°。應當避免被動關節活動和牽伸,保護癒合中的跟腱免於被過度拉長或斷裂。

當患者開始部分至完全負重時,這時便可以引入固定自行車練習。在蹬自行車時應告訴患者用足後面負重而不要用前足。按摩瘢痕和輕微的關節活動可以促進癒合,並防止關節粘連和僵直。

冷療和擡高患肢可以控制疼痛和水腫。應該告訴患者全天內都要儘量擡高患肢,避免長時間持重位。也可以建議患者用冰袋冰敷幾次,每次20分鐘。

近端髖膝關節的練習應採用漸進性抗阻訓練方案。限制負重的患者可以使用開鏈練習和等張練習機。

治療措施:醫生指導下使用腋杖或手杖時,穿戴帶輪盤固定靴下漸進負重;主動踝背屈/跖屈/內翻/外翻;按摩瘢痕;關節鬆動;近端肌力練習;物理治療;冷療。

0-2周:短腿支具固定,踝關節在中立位;在可耐受的情況下應用柺杖部分負重;冰敷+局部加壓/脈衝磁療;在膝屈曲並有足踝保護下進行主動跖屈、內翻、外翻;抗阻股四頭肌、臀肌、髖關節外展訓練。

3周:短腿支具固定,踝關節在中立位 •應用柺杖漸進部分負重行走;主動+-輔助踝關節跖屈/足內翻、足外翻訓練(+-平衡板訓練);在踝關節中立位加速足踝小關節運動(跗骨間、距下、脛距關節);抗阻股四頭肌、臀肌、髖關節外展訓練。

4周:主動踝關節背伸訓練;應用橡皮彈力繩進行抗阻主動跖屈、內翻、外翻 ;部分負重步態訓練-等速運動低阻力訓練(>30度/秒);高坐低阻力足跟康復踏車訓練 。

5周:去除足踝支具,部分患者可以到室外訓練;雙腿提踵訓練;部分負重步態訓練-等速運動中等阻力訓練(20-30度/秒);低座足跟康復踏車訓練;打水漂訓練(恢復時應有人保護)。

6周:所有患者去除支具在室外平坦地面進行行走訓練;坐位常規跟腱延展訓練;低阻力(被動)旋轉肌力訓練(內翻抗阻、外翻抗阻)兩組;單腿平衡訓練(健側---患側逐漸過渡);行走步態分析 。

晉級標準:疼痛和水腫得到控制;在醫生指導下可以負重;踝背屈達到中立位;下肢近端肌力達到5/5級。

術後第二階段

進入第二階段,在負重程度、增加患肢ROM及肌力增強上都有明顯的變化。

主要目標:恢復足夠的功能性關節活動度,以滿足正常步態及上臺階的要求。恢復踝背屈、內翻和外翻肌力到正常的5/5級。恢復正常步態。

治療措施:

在保護下可耐受負重到完全負重練習步態,無痛時則可脫拐;水下踏車系統練習步態;鞋內足跟墊幫助恢復正常步態;主動踝關節背屈/跖屈/內翻/外翻練習;本體感覺訓練;等長/等張力量練習:踝內翻/外翻。

早期的神經肌肉和關節活動度練習,促進本體感覺、神經肌肉和平衡的恢復。隨着力量和平衡的恢復,練習模式也由雙下肢過渡到單側下肢。需要時應繼續進行瘢痕按摩、理療和輕微的關節鬆動術。

7-8周:患者首先要在柺杖保護下佩戴支具完成患肢的完全負重,然後擺脫柺杖穿鞋完全負重。從足部支具到鞋的轉換過程中,可以在鞋中放一個足跟墊。

隨着關節活動度的增加,足跟墊的高度應隨之遞減。當患者的步態恢復正常時,就可以不用足跟墊了。

正常的步態是脫拐行走的先決條件。踝泵包括跖屈和背伸。背伸是指足趾盡力回勾,就是腳用力回鉤到極限位置;跖屈是指前足盡力下踩的動作,就是腳用力下踩到極限位置。

本階段可以開始輕度的內外翻等長肌力練習,在後期可以藉助皮筋來練習。通過在一個多軸裝置上用自己的踝關節畫出字母的形狀來增強肌肉力量。當已獲得足夠的關節活動度時。

就可以開始練習小腿跖屈的兩塊主要肌肉了。在術後6周時可以開始膝屈由90°位的跖屈抗阻練習。到第8周時可以開始膝伸直位的跖屈抗阻練習。

在本階段還可以利用膝伸直位蹬踏裝置和屈腿器械來練習跖屈。此時的固定自行車練習要用前足負重,並逐漸加量。在踏車上進行倒走可以強化離心性的跖屈控制能力。這些患者通常會發現倒走更舒服,因爲它降低了啓動的需求。也可以引入向前上臺階練習。臺階的高度可以逐漸增加。

在足踝保護下微蹲(跟腱在疼痛可耐受的前提下進行延展);中等阻力(被動)旋轉肌力訓練(內翻抗阻、外翻抗阻)三組;坐位膝屈曲時足趾高擡訓練(高阻力比目魚肌訓練);坐位膝伸直時足趾高擡訓練(高阻力腓腸肌訓練)。

在平衡槓支撐身體重量,強化自主步態訓練;站立位進行提踵訓練+-肌電刺激;跑臺下進行步態再教育;用前足進行康復踏車訓練(15分鐘左右);平衡訓練(平衡板) 。

9-12周:站立位小腿三頭肌延展訓練;站立位提踵抗阻訓練(足趾着地,必要時可加肌電刺激);前足康復踏車耐力訓練(30分鐘左右);進行擡足、落地步態訓練,每步間隔12英寸,進行向心和離心控制;正向上坡行走、反向下坡行走;蹦牀平衡訓練。

後期康復

16周:靈活性訓練(太極拳);跑步運動程序開啓;多點等長訓練。

6個月:雙下肢對比;等速運動測試;步態分析研究;單腿提踵持續30秒。

來源:康復你知道

聲明:本文內容及圖片均爲轉載內容,如涉及版權問題請相關權利人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會立即處理配合採取保護措施,以保障雙方利益。

爲什麼要投稿?是爲了記錄自己的醫學之路!是爲了與更多的骨科同道交流分享!是爲了讓更多的人看到而受益!讓傳播知識成爲一種習慣,是“玖玖骨科”讓你投稿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