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年報觀察⑤丨短期紅利退去,家電企業醫療健康投資業績分化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吳立洋 實習生王海晴 上海報道

近年來,隨着家電市場本身增量見頂,越來越多的行業龍頭開始將目光瞄準各類新興產業。其中,醫療健康板塊由於近年來市場需求激增及產業本身與電器行業的相關性,成爲家電公司爭相佈局的焦點賽道。

2023年,隨着疫情影響減弱,公共醫療健康需求下降,高歌猛進的醫療健康板塊也迎來震盪,此前多數保持增長的家電龍頭旗下醫療業務開始出現業績分化。

作爲大部分家電企業重點佈局的醫療設備產業,重研發高毛利的特性使得其與傳統家電生產營銷模式亦存在差距,市場紅利退去後,外界也得以在2023年財報數據中一窺各家醫療健康業務的實際發展情況。

在市場競爭加劇,研發成本高企的大背景下,各家發展模式、階段不一的醫療版圖,或將迎來更爲嚴峻的考驗。

業績分化

相較於消費復甦帶動下普遍回暖的家電業務,各大企業旗下醫療健康領域業務的數據表現則趨向分化。

從近日公佈財報內容來看,海爾生物2023年實現營業收入22.81億元,歸母淨利潤4.06億元,分別同比減少 20.36%與32.41%。

不過海爾生物也在財報中提到,剔除同期 5.87 億元公共衛生防控類業務後,核心業務收入略高於同期。

長虹集團旗下中科美菱2023財報則顯示,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約 3.03 億元,同比下降 25.51%,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 1612.65 萬元,同比下降 69.33%。

格力地產持股13.64%的科華生物則由盈轉虧,2023年總營收24.28億元,同比下降65.16%,淨利潤-1.77億元,同比降低110.22%,這也是其近十年來首次出現虧損。

相較於前三者,美的旗下萬東醫療去年的財務數據表現則相對理想。其年報顯示,2023年萬東醫療營業收入12.37億元,同比增長10.3%,歸母淨利潤1.89億元,同比增長7.51%。

除上述四家公司外,海爾旗下盈康一生、奧克斯旗下三星醫療、格力持股10.84%的陽普醫療等公司尚未披露年報,但不少行業內人士在與記者交流時均提到,2023年醫療健康產業尤其是醫療設備賽道面臨市場競爭愈加激烈與研發投入增大的雙重擠壓,家電領域在相關產業的拓展業務將面臨一段時間的盈利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雖同樣面臨市場困境,但細看財報內容,各家業務的實際情況卻不盡相同。

以同樣主營低溫存儲的海爾生物與中科美菱爲例,受公共衛生防控政策變化及宏觀經濟增長疲弱等因素影響,二者營收數據均出現下降。

但從具體營收來源來看,中科美菱九成業務聚焦於低溫及超低溫存儲設備,財報中提到,因公司戰略佈局調整,退出低毛利、低售價且不具競爭優勢的C端業務,導致公司整體經營情況不及預期;而海爾生物非存儲類新產業佔收入比重已經達到 38%,2023年同比增長超30%,一定程度上應對了報告期內行業波動對財務數據的不利影響。

此外,從銷售地區來看,中科美菱近八成業務集中在國內,在境內收入下降超三成的背景下,儘管2023年中國大陸以外地區營收較去年上漲1.75%,公司全年收入依然受到較大影響,下降25.51%;海爾生物2023年境內外收入佔比分別爲62.26%和34.33%(“其他”佔比0.4%),分別同比下降26%與6%,全年總營收下降20.36%。

而另兩家披露財報的公司,科華生物主營體外診斷儀器及試劑,萬東醫療則聚焦大型醫學影像設備,受多重因素影響的市場供需變化也使得其財務數據出現營收利潤雙增與雙降的分化。

“2023年不同家電企業在相關領域業績分化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家電企業在醫療領域的定位、產品策略以及技術創新研發方向各有不同。”

產業在線分析師王娟在接受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採訪時指出,去年對醫療行業影響較大的政策因素對產品側重不同的公司影響顯著,前期公共衛生服務系統、生物醫藥等渠道採購需求提前釋放影響下,低溫存儲設備、公共衛生防控類需求普遍下滑;而自動化樣本管理、生物培養、離心製備、生物樣本庫、醫用機器人等醫療、實驗室設備則在部分品類上出現增長。

研發成本高企

相較於格局與產業週期漸趨穩定的家電領域,醫療健康產業發展近年來可謂一波三折,既有近年最大黑天鵝——疫情起伏帶來的市場變化,亦存在着多元化醫療需求激增、政策推動和國產替代趨勢等諸多因素影響。

回顧家電企業發展歷程,向大健康醫療板塊延伸已成爲多數行業龍頭的共識,但對於具體如何設計產業版圖,企業之間的思路也存在着差異。

從發展路徑來看,各巨頭旗下醫療健康業務的成長大致可分爲內部孵化與外部收購兩種模式,拓展方向基本由自身傳統優勢電氣賽道爲基礎向外延伸。

例如老牌黑電品牌海信,其2014年成立的子公司海信醫療早期便主要依託集團圖像處理、信息處理與交互等技術積累,重點研發彩色超聲、醫用顯示器等產品;山東另一家電巨頭海爾則是結合自身在白電領域技術積累,孵化上市主營生物醫療低溫存儲設備的海爾生物,並於2019年作價18.23億元人民幣收購盈康一生29%股權,切入腫瘤醫療設備賽道……

如果說家電賽道已是存量競爭,在醫療健康領域的佈局,一定程度上考驗着企業對增量市場的理解和規劃,而在去年的市場變動後,財報中披露的投資與研發投入等信息也得以讓外界一窺各大企業加碼健康板塊的力度。

在對外收購方面,2023年前後在醫療健康領域投資最多、信息最密集的依然是海爾集團,其中最受業界關注的是其在12月底宣佈以125億元溢價17.6%收購基立福所持有的上海萊士20%股份併成爲其控股股東,後者成立於1988年,是目前中國最大的血液製品生產企業之一。

海爾集團董事局副主席、執行副總裁譚麗霞在迴應該收購時表示,此次戰略合作是海爾深入醫療健康核心領域的關鍵進程。

此外,海爾還於2023年4月收購用藥自動化設備生產商蘇州市厚宏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現已更名爲“海爾生物醫療科技(蘇州)有限公司”)70%股權;6月以4300萬元對參股公司、主營低溫技術平臺的上海超立安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進行增資,成爲其控股股東。

從研發端來看,2023年海爾生物研發投入 3.21億元,同比增長 9.63%,佔營業收入比重爲 14.06%,研發領域聚焦製冷、智能化、精密製造及材料、自動化、數字化、生物技術六大方面。

而從其他相關公司年報來看,其2023年在醫療健康領域則主要以深耕現有賽道爲主要方向,例如美的在去年5月舉行的醫療新品發佈暨合作伙伴會議上將現有醫療產業整合爲萬東醫療、庫卡醫療、美的生物醫療、瑞仕格醫療、美的樓宇科技五大業務板塊;9月萬東醫療設立了上海萬東影睿醫療科技有限公司,10月設立了蘇州萬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報告期內萬東醫療全年研發投入1.72億元,同比增長25.1%,佔當期營業收入13.93%。

此外,中科美菱在營收利潤雙降的背景下加大了研發投入,報告期內研發費用3333.53千萬,同比上升17.91%,佔總營收11.01%;科華生物的研發支出則在2022年翻倍暴漲99.85%後,於2023年微減2.82%。

參照2022年數據,A股上市公司該年度研發支出佔總營收比爲2.21%,對比上述醫療公司普遍在10%以上的研發投入佔比,研發成本高企已成爲這一藍海市場的顯著特徵。

長跑開啓

綜合上述內容不難看出,無論綜合財務表現如何,在研發端,各公司始終保持了一定的戰略定力。

這一定程度上與醫療行業本身的發展邏輯有關。從行業特性來看,作爲主要面向B端的行業,低銷量高單價高毛利是醫療器械產業的特徵之一,尤其高端醫療設備是典型的技術密集型企業,這就使得高研發投入成爲企業發展的必選項。

中國藥品監督管理研究會發布的《中國醫療器械行業發展報告(2023)》顯示,近五年來中國醫療器械上市企業研發強度平均爲醫療器械高技術產業的1.5-1.8倍,醫療器械高技術產業研發強度平均爲整體高技術產業的1.5-1.8倍,研發強度整體呈現穩定且小幅提升趨勢。

國家藥監局發佈的《2023年度醫療器械註冊工作報告》顯示,2023年共收到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申請466項,比2022年增加35.9%,最終共批准61個創新醫療器械產品上市,較2022年增加6個。

但另一方面,我國醫療器械行業研發投入規模上還存在較大差距,2022年全球醫療器械前10大公司預計研發投入共178億美元,不管是中國醫療器械高技術企業還是中國醫療器械上市企業,整體研發投入規模都不及全球前10大醫療器械公司的五分之一,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由此可見,雖然新冠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醫療健康產品和服務在開發、分配以及流通等方面的創新,但對於家電企業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探索而言,高昂的研發投入都是其在一段時間內需要面臨的壓力。

不過,結合本身在家電乃至製造業的長期耕耘,家電巨頭們也掌握着自身獨特的發展優勢。

“相對於國外醫療設備領域企業而言,中國企業在成本、供應鏈控制以及規模製造、縮短研發週期等方面優勢比較明顯。”王娟指出,經過多年市場競爭,家電企業在生產、研發、供應鏈管理、成本控制等方面有豐富的經驗和成熟的管理體系,特別是有天然的製造和供應鏈整合優勢,可以在研發和製造上實現短期的產品迭代,並且在部分比如製冷、影像、自動化、智能化控制等方面有一定的技術積累,可以應用到醫療設備領域。

此外,就當前家電市場而言,雖整體規模已見頂,但頭部品類基本已是各大龍頭的現金牛業務,穩定的現金流一定程度上能夠支撐母公司持續爲醫療健康業務研發輸血。

但王娟也提到,醫療設備行業進入門檻較高,在生物安全、材質、工藝等方面要求跟家電產品有差異且要求更高,比如材料的選擇方面要更細緻地考慮硬度,耐磨性、疲勞強度,與生物組織、細胞、體液的相容性等屬性,家電企業這方面經驗相對較少。

另一方面,在銷售與生產模式上,家電行業已C端爲主,每年特別是年初生產會根據對全年的預期以及預定目標生產鋪貨,而大多ToB的醫療設備行業則基本以銷定產,這就更加考驗企業的市場洞察和生產管理能力。

本輪發布的年報中,不少企業均提到,研發費用和相關成本的上升,對公司的報告期內的業績產生一定影響。在市場動盪的2023年,家電企業的醫療健康開拓都經受了一定考驗,而在短期紅利退去後,誰能在這輪增量競爭中走得更遠,不久後的2024年各季度財報或許就將給出階段性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