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時代背景下,非遺該如何傳承與發展?
11月27日,濟南市首屆非遺活態發展論壇暨天橋區級項目授牌儀式舉行。部分濟南市非遺傳承人以及相關文化和旅遊部門、文博機構的負責人等參加。活動由濟南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天橋區文化和旅遊局承辦。活動邀請博物館、企業、學校等共同參與,力求讓非遺走進市民中間、走上產業發展之路。
時代背景之下,非遺如何生存發展,博物館、企業、學校等共同參與,讓傳承人看到“行”之可行
濟南面塑
“非遺說”——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發展論壇旨在打造廣大非遺傳承人、社會合作夥伴、致力於非遺項目傳承與發展的人羣交流、互動的平臺。將更多的話語權還給非遺傳承人、社會合作羣體,以智慧的碰撞與點燃,讓非遺活態傳承、多路徑融合發展成爲可行之行、隨心之行。
時代背景之下,非遺如何生存發展,這一問題的提出對地區乃至全國非遺人具有普遍性。2020論壇年度主題確立爲“當非遺走進生活”,是爲這一普遍問題找尋答案,旨在通過論壇討論,聚焦“非遺如何走進生活”。一是探討如何走進受衆市民中間,讓民衆能夠有所見、有所聞、有所感。二是交流如何通過合理轉化,改變技術,經過一定調整,獲得產業發展,從而融入現代生活。三是通過邀請合作單位,博物館、企業、學校等共同參與,多元視點,做好產業融合、搭車發展的文章。論壇不僅“談”,還要讓傳承人看到“行”之可行。通過企業、景區、學校等參與,讓傳承人對自我發展更有信心。
中國結
作爲論壇發起者,天橋區文化和旅遊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非遺發展至今,相關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但非遺融入生活仍有很大潛力,需要各界一起努力,仔細分析項目性質特點,結合時代審美和市場需求,探索非遺融入現代生活的最佳路徑,實現社會和經濟效益雙贏。
“非遺說,說什麼?”一段精彩的短視頻明確論壇主旨,即:“說傳承,說堅守;說迷茫,說困惑;說見微知著,說可行之行;緊緊把握髮展脈搏,強調用事實說話;堅持展現傳統、專業、學習力;努力表達嚴肅話題,真情實感;不辜負,水滴石穿;不辜負,血脈相傳。”
緊緊圍繞這一主旨,論壇期間,與會代表圍繞非遺研學教育、非遺與文物保護、非遺文創開發等進行了深入交流。
傳統拓印技藝傳承人、山東省金石博物館副館長孔頊,濼新小學校長鄭研,李氏福餅傳承人、濟南市老建築協會會長李建軍,山東中鐵文旅發展集團文旅部部長王斌,阡陌書店/物外文創品牌創始人鄭國棟,天橋文化和旅遊局基層文化科科長閆瑩,依次圍繞本屆主題“當非遺走進生活”展開討論。從校內非遺課程設置,校外研學,到非遺遇到老建築;從非遺市集運作的實踐與思考,非遺文創研發,再到文旅部門職能管理,多維角度,深層探討。
非遺文化的受衆和市場越來越大,但如何讓非遺市場成爲一種常態,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王斌介紹,今年的世界博物館日期間,膠濟鐵路博物館與阡陌書店聯合舉辦“滾滾市集”文化創意市集7季,先後邀約省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膠濟鐵路沿線50多家文化企業參與其中,形成了文化交流傳播的集羣效應。通過文化市集引入非遺文化,是年輕人易於接受也樂於參加的方式,用通俗的方式促進非遺的推廣與互動,讓大衆瞭解非遺知識,感受非遺文化。同時每季市集都有一個切合當下的主題,比如聯合天橋區文旅局推出“沿着鐵軌發現非遺之美”等,還邀約不同品類的非遺加入到市集中,運用博物館的文化傳播載體以及市集經濟的平臺載體,做好非遺文化的傳播。結合魯南高鐵開通,實現高鐵環遊齊魯舉辦的“流動的盛宴”,把沿線地方的非遺產品通過非遺專列的形式呈現,在車廂的空間裡,沉浸感和代入強,不僅讓社會和媒體集中聚焦,而且實現了旅客自主分享,自主實現了疊加傳播。
王斌感到,非遺文化的受衆和市場越來越大,但如何讓非遺市場成爲一種常態,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非遺市集運作必須找到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在傳承中實現創新性發展。非遺市集不是一場有噱頭的演出,只有植根於現代生活纔有生命力。“大家都感到這個活動不錯,如何找到市集本身的運營底氣,把場地變陣地,形成場地、非遺傳承人及受衆三方的良好業態是我們的發展方向。”
非遺傳承人“左手連着昨天,右手交給下一代”。非遺的傳承和發展,離不開年輕羣體的加入,而非遺進校園、非遺研學爲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和非遺近距離接觸的機會。2017年,我市開展了“非遺傳承與學校教育融合工程”,創新非遺進校園形式、豐富課程內容,大力推動非遺紮根學校,建立起深度融合機制。天橋區濼新小學爲各班量身打造了非遺課程,每班選擇一個非遺項目作爲班級研究學習主題。學校王碩老師拜“濟南十大民間藝術家”唐錦彩傳承人崔佛罡爲師,併成爲其親傳弟子,自2017年起帶領學生們一起潛心學藝。如今,“唐錦彩”這項溯源於盛唐,融中國傳統繪畫藝術、創新的絲綢浮雕和絲綢鑲嵌工藝於一體的民間工藝,已在濼新小學紮根、發芽。
山東金石書法博物館利用書法展覽、書法講座、研學教育、數字書法體驗等多種途徑向大衆傳播書法傳拓藝術。2019年5月開館以來,博物館根據自身藏品特點,結合中小學生認知規律和學校教育教學需要,開發了傳拓、書法、篆刻等一系列非遺課程,將中小學語文、歷史、美術、地理等學科融入博物館教育內容中,組織非遺研學活動40餘場。
論壇特設點評環節,邀請業內專家現場解疑釋惑,爲非遺傳承人堅定文化自信加油鼓勁。不僅聽到了來自非遺傳承人的心聲,也聽到了更多助力非遺發展的社會力量的真知灼見,充滿着真情實感。
葫蘆烙畫
論壇最後形成了部分共識,並進行了總結髮布。論壇指出,非遺全方位走進當下生活,是傳承發展的必由之路。要關注時代和科技發展趨勢,創新非遺的表現形式和傳承載體;要圍繞民衆的現實需求做文章,讓非遺助力經濟社會發展;要加大對傳承人的關注力度,幫助他們拓寬眼界、更新知識儲備;要特別關注青少年羣體對非遺的態度,通過非遺進校園、開發文創等方式提高他們對非遺的參與度。
論壇上還公佈了天橋區第九批非遺項目名錄、第七批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錄,併爲他們授牌。天橋區在財政緊張的情況下,還專門安排區級非遺項目扶持資金10萬元,並在論壇期間進行了發放。
據悉,近年來濟南市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深入推進,通過文旅融合項目推進、非遺進校園優秀成果推廣、非遺研學專線、非遺線上線下購物節等一系列致力於打造品牌的項目,迸發出全新的張力與魅力。然而,螺旋上升、曲折前進既是事物的發展規律,也是非遺前行的必經之路;同時,非遺工作同樣遇到發展中的困惑與瓶頸,亟待找尋解決之道,不可迴避,無法逃避。首屆論壇成功舉行,將更充分發揮非遺保護工作的人才集聚效應和組織平臺作用,這既是我市非遺保護事業發展的自身需求,也有利於形成全社會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參與非遺保護工作的良好氛圍,配合政府推進非遺保護事業向縱深發展。
本次論壇發起單位天橋區文旅局多年來重視傳承與保護工作,並取得較爲顯著的成效。2019年3月成立了濟南市首家田野調查工作室,並形成“非遺+”創新工作法,發展思路清晰,推進工作紮實,走在了市區前列。本次活動實效也得到了濟南市文化和旅遊局領導的高度肯定,特別指出:“天橋區主動作爲,組織的論壇內容豐富,聚合了跨界精英,多角度說非遺,給我們帶來很多啓示。”
有句話曾深入人心:等一等,讓腳步慢下來,讓我們的靈魂跟上。其實忙碌中摁一下暫停鍵並非壞事,沉澱、沉思,沉下來,如同即興與深邃並不衝突,奔騰洶涌與細水長流亦能演繹迂迴歡快的節奏。
大雪小雪又一年,冬的沉寂,積蓄的是春的力量。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論壇的成功舉辦,期望能夠推動非遺在文化的春天裡華彩綻放。(濟南日報 記者:陳煒敏 通訊員:閆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