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如何進景區?專家強調重歸生活
中新社貴州丹寨5月15日電 (馬帥莎)如何滿足多元化、個性化的旅遊需求,如何提升旅遊購物消費品質,如何打造高品質旅遊?非遺進景區,或能對此作出詮釋。
15日在貴州丹寨舉行的第二屆中國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論壇上,數位業界的專家學者就非遺保護與旅遊發展的關係處理及其影響發表了看法。
中國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雒樹剛指出,目前中國景區旅遊紀念品開發還不夠,存在種類少、質量不高的問題,景區內的古玩小街產品雷同。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旅遊購物消費佔了旅遊總消費的45%。
“把非遺打造成旅遊紀念品,是世界上許多國家的通行做法。”他說,非遺是旅遊紀念品取之不盡的寶藏。
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亦發現,今年“五一”假期期間,漢服走秀、手工木作、風箏放飛等成爲旅遊休閒的新亮點,非遺活動參與者不僅有中年人,還有高舉“顏值正義”大旗、破圈而出的年輕人。
丹寨萬達小鎮開業三年多來,已累計接待遊客超過2000萬人次。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全年遊客人次仍同比增長3.2%,特別是下半年同比增長24%。
雒樹剛表示,非遺進景區,就是使優秀傳統文化全面地滲透到旅遊景區之中,浸潤景區、塑造景區,這將使景區乃至整個旅遊業更具文化底蘊,更具文明品質。
如何把握非遺保護與利用的關係?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呂品田強調,振興手工和激活民俗是保護非遺、促進文旅融合發展的根本路徑。
在他看來,非遺的本質是旅遊地民衆的日常生活。文化旅遊和非遺保護相得益彰的關鍵在於,不能把非遺變成單純的旅遊表演。應努力避免“脫俗化”的“利用”,把非遺項目作爲招攬遊客的表演節目,將其剝離於民俗社會生活情景。
戴斌認爲,非遺要走得長遠,須進行重構和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應重歸當代生活,在日常場景中重構其功能,重建其價值。要通過特定節日的特定儀式緬懷過去,把傳統的要素融入到當代生活中。”
本屆中國丹寨非遺周首次推出“尋訪黔東南最美非遺”大型自駕遊活動,自駕遊車隊自行前往丹寨卡拉村蠟染基地、鳥籠編制基地、苗族銀匠村、石橋古法造紙基地等地點,尋訪散落在村頭巷尾的非遺文化傳承人,親身體驗非遺技藝和特色民俗風情。
對此,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遊管理學院院長鄒統釺提出了非遺旅遊的活化路徑,指出基於生活方式的活化,要“見人、見物、見生活”,需要有煙火味,重點是賣體驗,在注重生產性保護與利用的同時,還要融合現代技術。
此外,呂品田也提醒,旅遊經濟發展的同時,外來文化難免擾動本土文化,倘若前者的影響力存在相對強勢,便可能加速後者的同質化趨勢。“同質化”蛻變不僅破壞地域文化生態,也將以差異性喪失而最終削弱了旅遊地的旅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