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生活老技藝煥發新活力 海南非遺路在何方
77歲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海南椰雕大師張型富戴着老花鏡,手下刻刀遊動,一幅靈動的椰樹海浪風景圖躍然椰殼之上;身着黎族傳統服飾的“織女”席地而坐,團團錦繡在手指與綵線的經緯交錯間慢慢生成……在日前舉行的2020海南自貿港大國非遺工匠藝術珍品展暨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大會中,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活態展示,令廣大市民遊客眼界大開,嘖嘖稱讚。
非物質文化遺產,凝結和傳遞着一個民族和地域的歷史記憶、共同情感、經驗智慧,也是一個國家民族軟實力的重要資源和武庫。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提出要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文物古籍保護、研究、利用,強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加強各民族優秀傳統手工藝保護和傳承。
當增強文化軟實力成爲“十四五”時期硬任務,我們應如何看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海南自貿港建設背景下又面臨怎樣的發展機遇?日前,相關部委領導、專家學者、非遺企業代表、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代表等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大會中齊聚一堂,期待發揮非遺力量,講好海南故事。
在社會快速變化發展的當下,已經成爲“遺產”的傳統和技藝,如何在保護與傳承中煥發新活力?
海南省省級黎錦雙面繡代表性傳承人符秀英也曾遇到不少困惑:傳統黎錦技藝主要用於製作服裝,製作耗時長且價格較高的黎錦服裝購買者寥寥,這如何讓織女們繼續織,黎錦技藝又談何傳承發揚?
“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來,目的還是在‘用’,否則,非遺保護就會因死守而失去其應有的價值。”海南省旅文廳公共文化處(非遺處)負責人表示,當有更多時尚化、年輕化、潮流化、生活化的非遺產品走進大衆,非遺的保護和傳承才更加具有力量。
符秀英也在摸索着。她做的具有黎錦元素的書籤、零錢包等,售價從幾元到幾百元不等,時尚而實用的產品讓黎錦技藝煥發出新的生命力。符秀英說,當產品受到市場歡迎,那些製作黎錦的學生和貧困戶便有了投入其中的動力。
“黎錦不應僅僅擺在博物館裡或者織女的家裡,應該用傳統元素和現代設計相結合的方式,走近更多人。” 與黎錦“結緣”十多年的海南錦繡織貝公司董事長郭凱對此深有感觸。
2020年11月22日,在海口騎樓老街,符秀英和郭凱見證了一場有關黎錦的“大秀”,這讓他們看到了古老服飾文化和黎族紋樣在當今的生機活力。這是2020海南黎錦及紋樣服飾創新設計徵集遴選活動頒獎儀式的現場。3個多月的徵集,共收到設計稿件522套。
而這,只是非遺煥發新活力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我省堅持“保護爲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三級名錄體系。目前,我省現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1項,國家級名錄項目28項,省級代表性項目82項,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149人。
在此基礎上,我省不斷創新形式傳播推廣海南非遺,打造傳統與時尚相融的非遺產品,把非遺文化注入旅遊產業,不僅傳承海南非遺文化根脈,更煥發出海南非遺新活力。
融合產業 老傳統有了新生命
走進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檳榔谷黎苗文化旅遊區,聽着阿婆一聲聲“波隆”(黎語“你好”)的問候,彷彿穿梭在原生態的黎寨裡。景區的《檳榔·古韻》演出,以近乎原生態的藝術形式,展示了黎族苗族同胞生產生活,該節目已經成爲檳榔谷景區的品牌項目,多年來久演不衰。黎族打柴舞、黎族原始製陶技藝、黎族紡染織繡技藝、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在這裡,海南十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得以展示,非遺文化正在變成可觀賞、可體驗、可購買的新型旅遊產品。
旅遊與非遺的融合讓“見人見物見生活”的非遺傳承保護更具活力,也賦予旅遊更爲蓬勃的生命力。
在城市街區,非遺成爲展示海南文化的重要載體。每逢節假日,騎樓老街迎接着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作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瓊劇和海南公仔戲是每年春節騎樓老街的“必備菜”。
在旅遊商品開發中,創業者依靠文昌雞養殖和烹飪技藝這一省級非遺項目,研發生產出精美禮盒裝的文昌鹽焗雞,一舉斬獲中國特色旅遊商品大賽金獎。
這足以證明海南非遺的產業化有廣闊市場需求。但專家學者認爲,海南非遺在挖掘經濟價值方面,還有巨大空間。
“如果只是傳承,並不能很好地挖掘非遺的經濟價值,如果有了人才和資金的加持,創新非遺項目運營方式,並將其與旅遊、現代製造業、消費品工業、商貿會展等產業融合,那麼非遺就能產生巨大的增量,從而助力海南文化產業的發展壯大。”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基金會理事長陳四光希望海南加大引進力度。
他透露,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基金會正積極籌備並選擇優質項目,創建非遺美食街、非遺酒業基地、非遺中醫藥園區、黃金珠寶(鑽石)交易中心、國際傢俱城、非遺大舞臺、出版發行聚集區與非遺小鎮八大非遺項目,打造立足於海南、服務全國及國際市場的海南自貿港文化先行示範區。
傳播文化 老故事激盪新能量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導意見》指出,要深化對外交往與合作,支持在海南設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文化、教育、農業、旅遊交流平臺,加強海南與東南亞國家的溝通交流,重點在旅遊、環境保護、海洋漁業、人文交流等領域開展合作。
毋庸置疑,文化的發展,需要產業推進。
在海南建設自貿港的當下,文化產業發展的新浪潮或許已經到來。《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提出,要推動旅遊與文化體育等深度融合,打造國際旅遊消費中心。與此同時,貿易自由便利、投資自由便利以及“零關稅、低稅率”等相關利好政策也爲海南文化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以前很多人對海南文化認識不多。但在我們看來,海南不僅是氣候溫暖宜人、生態環境優良的度假勝地,也是歷史文化積澱深厚、文化遺產豐富多樣的南溟奇甸。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代表的海南文化有着顯著的多樣性和獨特性。”陳四光表示,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各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文化、沿着海上絲綢之路而來的異域文化,爲海南留下一座非物質文化遺產寶庫。
加強海南文化的對外傳播,與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進行廣泛交流,無疑將對海南對外交往與合作起到重要作用。以非遺爲代表的海南文化,或將發揮先導作用,把海南打造成爲展示中國風範、中國氣派、中國形象的靚麗名片,助推海南自貿港建設。
在省非遺保護中心保護部主任陳佩看來,深入挖掘冼夫人文化、兄弟公文化等在海南特有的情感積澱和民俗傳承,充分發揮其在海外的遺存和影響,將創造國際對話空間,併成爲海上絲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人們的親情紐帶、友誼紐帶、文化交流紐帶。
(趙優 昂穎 彭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