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解讀|銀河證券胡立峰: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公募要有對策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易妍君 廣州報道
爲大力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打通社保、保險、理財等資金入市堵點,努力提振資本市場,近日,經中央金融委員會同意,中央金融辦、中國證監會聯合印發《關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
《指導意見》從三個層面推出了具體舉措,其中第二點爲:大力發展權益類公募基金,支持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穩健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指導意見》明確,要加強基金公司投研核心能力建設,制定科學合理、公平有效的投研能力評價指標體系;豐富公募基金可投資產類別,建立ETF指數基金快速審批通道,持續提高權益類基金規模和佔比。
9月26日,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總經理胡立峰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ETF指數基金快速審批,是爲了緊緊抓住當前市場對ETF基金爲代表的被動指數化投資高度認可的機遇,大規模擴大權益類ETF基金。他認爲,通過ETF基金大規模增長來持續提高權益類基金規模和佔比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21世紀:《指導意見》提到,加強基金公司投研核心能力建設,制定科學合理、公平有效的投研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引導基金公司從規模導向向投資者回報導向轉變。你認爲,這對公募基金行業而言意味着什麼?
胡立峰:本輪“9·24行情”之前的2019—2024這五年,公募權益類基金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回撤,先是2018年下半年開始的一輪上漲,緊接着從2021年1季度以來的持續下跌,然後到這次“9.24行情”爆發,從中暴露了基金經理爲核心、規模增長爲驅動的公募基金公司投研體制存在重大問題。基金公司內部,投資與研究之間的相互制衡機制不足、基金經理權力過大、規模增長驅動因素過於重要,基金公司投研體系的團隊化、平臺化嚴重不足或雖然表面存在但實際執行不到位。
這次《意見》再次明確要求加強基金公司投研核心能力建設,應該指的是基金公司層面團隊化、平臺化、一體化爲標誌的投資研究核心能力。
投研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我們理解可以分爲三個維度。第一,監管部門的基金公司分類評價中的投研能力監管評價;第二,基金公司董事會、經營層的投研能力自我評價;第三,基金評價機構基於公開信息的基金公司投研能力公開評價,有基金業績、持有人收益、投資風格穩定性等具體指標。其中,監管評價與基金公司自我評價所需要的信息,既有公開信息也有非公開信息,評價機構的評價主要基於公開信息。監管評價特點是底線評價,基金公司自我評價是追求自身更好的業績,評價機構評價是展示全部基金公司結果的同業評價。三個維度的投研能力指標評價,各有特點特色,協同推進有助於基金公司的發展。
從規模導向向投資者回報導向轉變,需要反映投資者回報的“基民收益率”這個關鍵指標,需要列示每隻基金的基民收益率、基金類型的平均基民收益率、基金公司旗下不同類型基金的平均基民收益率、基金公司整體所有基金的平均基民收益率等指標,通過多個基民收益率指標,形成評價基金公司的新指標。銀河證券作爲基金評價機構,已經從底層算法上解決了三年期以上基民收益率的計算,完成必備手續後將進行公開發布。
21世紀:你認爲,“豐富公募基金可投資產類別,建立ETF指數基金快速審批通道,持續提高權益類基金規模和佔比”,此舉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胡立峰:豐富公募基金可投資產類別,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豐富,一個是境內可投資產類別,一個是境外可投資產類別。境內資產這塊,目前公募基金投向絕大多數是基礎資產,股指期貨、期權等衍生品較少,在穩妥審慎的前提下,有些新設立的公募基金產品可以拓展豐富資產類別,有些基礎資產也可以適度擴大。境外資產這塊可以先試點,以及以境外ETF產品推進,在地域上以香港市場爲主。
ETF指數基金快速審批,是爲了緊緊抓住當前市場對ETF基金爲代表的被動指數化投資高度認可的機遇,大規模擴大權益類ETF基金。相對主動管理的不確定性,以及主動管理尚需要基金公司內部投研核心能力建設,主動權益類基金規模增長緩慢、明星基金效應退潮,通過ETF基金大規模增長來持續提高權益類基金規模和佔比是行之有效的措施。過去兩年來,權益類ETF基金規模大幅度增長,權益類基金的增量申購主要來自股票ETF指數基金。
21世紀:大力發展權益類基金背景下,公募基金行業生態可能發生哪些變化?
胡立峰:從數據角度看,這次“9·24行情”之前,公募基金行業固收佔比較高。不同類型基金的規模、不同類型基金給基民的回報、基金組合投資對象,這三個角度從數據看都是固收佔比較高。公募基金行業生態要從“固收當家”轉變爲“權益當家”,首先需要大力發展權益類基金,從目前來看仍然是ETF基金的突進,效果也不錯。其次需要基金公司主動股票投研核心能力建設到位再推進主動權益基金。最後還需要股票市場尤其是上市公司質量改善和持續性分紅。另外,權益類基金與基民之間,既可以基民直接持有權益類基金,也可以通過基金投顧賬戶配置、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配置擴大權益類基金配置規模。
21世紀:此時推動公募基金投顧試點轉常規,有何意義?
胡立峰:公募基金投顧試點四年以來,恰逢公募權益類基金業績持續下降,行業經歷嚴峻的考驗,積累了大量經驗和教訓,客觀上具備轉常規的條件。試點四年來,行業對於基金投顧的認識進一步深化,對於基礎基金的選擇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公募基金作爲基礎產品供給的角色與地位進一步明確,尤其是費率較低、風格特徵明確、交易成本較低的ETF聯接基金在投顧中的地位進一步提高。試點機構經過四年運作,對於客戶需求的理解、大類資產配置的理解有了進一步提高。在各方均有一定預期與認知的情況下,當前階段推動試點轉常規恰逢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