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喝酒才能成事?馮侖:我不贊同,喝酒應以舒服爲原則

問:

馮叔,我是一個長期在城市讀書、生活的年輕人,過年回到村裡,總是被逼着喝酒。一些長輩還總是有意無意地「點」我,說什麼「酒是情感的媒介,喝酒喝的是感情」,「現在的年輕人啊,一點誠意都沒有」,「會喝酒才能成事」。我感到很尷尬,也有一些不適。您年輕的時候,有沒有被人逼着喝酒的經歷?您怎麼看「會喝酒才能成事」這個說法?

馮叔:

我一開始是不喝酒的。因爲我父親不抽菸不喝酒,只是讀書,所以我從小就被「傳染」了讀書,但沒有「傳染」喝酒,當然也不抽菸。但是在做生意之後,幾乎隔幾天就會和酒打一次交道。

可以這麼說,在生意場上,酒的確是一個特別的媒介。

我記得將近三十年前,當時我們剛開始創業沒多久,有一天,我接到了功權的電話。功權在電話裡跟我說,「我已經喝大了。」

當時功權正在和一位汪總談貸款的事。他告訴我,「汪總跟我說,咱們想多貸,我就得多喝。現在是一杯一百萬。我已經喝了將近十杯了,快扛不住了。你說還要不要再增加?」

我說,「如果他說話算話,你就盡力而爲。」

功權說,「那我就喝倒。」

功權果然喝倒了。汪總也非常守約,在我們原來想貸的金額基礎上,又按照功權喝酒的杯數,加了一千多萬。

因爲這件事,我才相信,有時候喝酒真的是爲了辦事,而且還真能辦成事。

之後我見到了這位汪總,才知道他和功權一樣,也是東北人。我就想,喝酒能辦事,或許在東北人之間真的可以。

遺憾的是,汪總太愛喝酒,傷了身體,後來,他在差一點到60歲時就故去了。

雖然這件事過去了很多年,但這個事給我留下了特別深的印象。如果說人與人交往時有很多媒介,我相信酒一定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

但是不是做事就一定得喝酒呢?有很多人都認爲,「不喝酒就做不成事兒」。這個看法我不贊成。因爲我還有一些很好的朋友,事業做得很成功,但他們不喝酒。

其中一位是王石。大概是十八九年前,我們曾沿着「玄奘之路」,在戈壁行走。在那之前,他還喝一點啤酒什麼的,在行走的過程中,到了喀什,正好趕上齋月,他說,「我也體驗一下,我就不喝酒了。」

當時大家以爲他就隨口這麼一說,沒想到王石還認真,從那以後真的就不喝酒了。到現在將近二十年過去,滴酒不沾。

有時候,在飯局上,大家都反覆勸,他就拿起酒杯舉一下,但他不喝。他不喝酒,但也沒耽誤任何事情。這也可以看出王石的自律,說不喝,就真不喝,而且一滴都不喝。

有時候我覺得這也不是啥原則問題,有人勸,就少喝點。他說,「如果有人勸,我就少喝一點,別人就會認爲我裝,最後我還得多喝,所以乾脆就一點都不喝。」

劉永好也是不喝酒的。我認識劉永好有三十年了,常見面常吃飯,但真是沒見過他喝酒。不喝酒,不影響他把企業做得這麼好。

所以我覺得,做生意和喝酒這件事,關係不大。你喝也行,不喝也行,這不是個絕對的事情。不是說只要去創業、做生意就一定要學喝酒。

不存在不喝酒就做不成生意,不喝酒就做不成事情。相反,我認爲人的交往,最主要不是靠喝酒,還是要靠事情本身,靠你的價值觀,你的誠意。如果談生意,關鍵在於是不是互利,你的產品、你的服務水平是不是別人需要的,這些東西是根本。至於喝酒,只是調劑說話時的氣氛。

如果你能夠運用別的方法來辦成事,差點酒也不耽誤事,當然沒必要硬喝。

我也不覺得人必須學喝酒。喝酒與否,是根據你的心情、性格和交往的具體環境,以舒服爲原則的。你喝酒舒服,那你就喝,不喝舒服,那你就不喝。

而且,喝酒時談的事情,多數時候也未必都有那麼大的效果,只是喝酒的人感覺會有效果。

有時候,會有人炫耀「我跟誰昨天喝了一頓大酒」,表明關係很好。但事情能不能都成呢?其實還是要看事情本身,而不是喝酒。實際上,酒場上說的很多事情,最後也不一定算,尤其是喝大了以後說的,八成都是說了不算的。

如果把酒當成社交的媒介,我認爲還要有真誠。非常真誠的交往,喝點小酒,調劑調劑說話的氣氛,這是可以的。事辦不成時,企圖用喝酒,甚至是灌酒的方式把事辦成,這種動機就有問題,而且多數時候也辦不成,甚至會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