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暴斃,豪格與多爾袞爭帝位,爲何最後勝出卻是六歲的福臨
在封建社會,皇帝突然暴斃身亡,本身就是一件極具風險的事件,而如果其生前還沒有明確的指定太子,那麼兩者互相加持,將會引發朝野的極大動盪危機,以至於出現各種難以預料的局面。在這一點上,宋太祖趙匡胤就是一個很典型的範例。
而1643年的清朝,恰好也遇上了這種突發情況,被史書稱爲“長益神勇,善騎射”的清太宗皇太極突然暴斃於盛京,時年52歲,由於其到死也未立過太子。因此,剛剛誕生的滿清政權迅速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狀態。
上圖_ 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年-1643年)
六歲的小娃娃最終笑到了最後
皇太極死後,皇族宗室們蠢蠢欲動,既然“先帝”沒有指定太子,那就意味着“能者居之”,大家都有機會。這其中,皇長子肅親王豪格正值34歲壯年,且屢立戰功,堪稱帝位有力的競爭者。
而另一位“候選人”似乎比起豪格更具個人魅力,這就是皇太極同父異母的弟弟,睿親王多爾袞(比豪格這個侄子還要小三歲)。這位後來被乾隆讚譽爲“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的青年王爺,除了軍功卓著,更是曾擔任吏部尚書一職,行政經驗豐富,且很有大局觀念和戰略思維,這在當時的滿清宗室內可算鳳毛麟角,這也是皇太極在對其忌憚的同時又不得不放手重用的原因。而清太祖努爾哈赤生前,也對這個十四皇子器重有加,甚至有努爾哈赤本來想讓多爾袞繼位的野史傳說。
當然最後的結局卻是,豪格沒有上位,而在各方面都更具帝王之相的多爾袞最後也沒有上位,反而是莊妃的兒子,年僅六歲的福臨笑到最後,成爲了皇帝。
上圖_ 孝莊文皇后(1613年-1688年)
“愛美人不愛江山”的野史段子
正因爲出現瞭如此反常的一幕,因此一直以來的各種八卦段子也是滿天飛。多爾袞和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當然這個真名遠不如野史給她杜撰的名字“大玉兒”有名)本來是青梅竹馬的一對,結果因爲各種陰差陽錯的原因,布木布泰嫁給了皇太極做了莊妃,成了多爾袞的嫂子。
而多爾袞一直對莊妃癡心一片,不僅處處暗中幫助莊妃,還在關鍵的時候爲了莊妃,將皇位主動讓給了莊妃的兒子福臨。不僅如此,多爾袞更是在日後爲了莊妃福臨母子打下了天下,而他自己到最後也只是甘於做個攝政王,到死也沒有篡位。
諸如如此的故事,自清初的時候就在民間流傳甚廣,甚至出現了“太后下嫁”這樣位列滿清“八大疑案”之首的傳說。後世的各種傳說故事,以致於今天各種爛大街的影視劇作品更是將這段野史渲染的栩栩如生,以致於多爾袞成爲了一個“愛美人不愛江山”的典範。那麼,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上圖_ 朱祁鈺(1428年—1457年),即明代宗
從繼承順位來看,“兄終弟及”的多爾袞根本不如“父子相承”的豪格
在古代,無論是漢族政權還是少數民族政權,父子相承一直都是皇位繼承的主流,而兄終弟及只是輔助,而且一般都出現在一些特殊非常時期。以明朝爲例,朱祁鈺以皇弟身份上位是因爲皇兄朱祁鎮兵敗被俘,而太子朱見深當時年紀幼小不足以應付瓦剌大軍兵臨城下的危急局面,因此才得以上位。而朱厚熜上位則是因爲朱厚照生前既沒有子嗣,又沒有親兄弟,因此他這個堂弟才得以撿漏。
因此從身份上來看,儘管豪格的生母后來被皇太極所休妻,但畢竟是皇長子,還是要比多爾袞皇弟的身份要佔盡優勢。因此,多爾袞向正黃旗出身的重臣索尼謀求支持時,索尼毫不客氣的斷然拒絕,還表示“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
上圖_ 愛新覺羅·多鐸(1614年4月2日—1649年4月29日)
從實力來看,多爾袞也處於下風,並無優勢
多爾袞主要的支持者,在於自己同父同母所生的弟弟多鐸、哥哥阿濟格,以及苦心經營多年的正白旗、鑲白旗兩旗的兵馬。多爾袞三兄弟都是能征善戰,多爾袞自不必說,多鐸後來還被乾隆稱爲“開國諸王戰功之最”,兩白旗的兵馬也是身經百戰。但除此以外,支持多爾袞的寥寥無幾。
而豪格這一邊,作爲皇太極親自統帥的嫡系正黃旗、鑲黃旗兩旗是其絕對的支持者,索尼還拉上鰲拜,並聯合其他六位兩黃旗重臣搞了個歃血爲盟的八人“小圈子”,並揚言“原生死一處、立肅王維君”。除了兩黃旗,資歷最深的宗室,清太祖次子禮親王代善也表示豪格 “帝之長子,當承大統”。而另一位老資格,鄭親王濟爾哈郎也表示了相同的意見。而其他各方勢力也基本持相同的立場。
由此可見,從實力對比上看,多爾袞一方其實處於絕對的劣勢,如果真就撕破臉皮開戰,多爾袞一方可謂凶多吉少,會面臨被其他各旗兵馬圍毆的局面。
上圖_ 鑲白旗
福臨繼位對於多爾袞來說是最佳結局
因此實際上,多爾袞無論是法理還是實力上,帝位的希望相當渺茫。因此,儘管多鐸、阿濟格一再領銜兩白旗“規勸睿王當即大位”。但多爾袞也清醒的認識到,自己如果強行上位,必然會導致毀滅性的災難,不僅自己這一派最終會失敗,而且內鬥也會導致新生的清政權蒙受毀滅性災難。
但同時,自己與豪格明爭暗鬥多年,早已勢同水火,豪格一旦上位自己這邊也就是案板上的魚肉,可謂“若立肅王,我等均無生望”。可以說擺在多爾袞面前的是進退兩難的“死局”。
上圖_ 愛新覺羅·豪格(1609年—1648年)
然而,在一片大好形勢下,豪格竟然公開謙讓道“福小德薄,非所堪當”,當然以豪格的前後的表現看,他並非是真的“高風亮節”,而是假惺惺的推辭。他認爲接下來大家會主動開始“勸進”,然後自己再“順應民意”上位。
但事實證明,豪格的想法比較天真,他這一主動表態,多爾袞立馬就坡下驢,當即表示豪格“既讓退出,無繼統之意”,這是你自己說的不當皇帝,那就如你自己的願。豪格沒想到多爾袞完全不按照套路出牌,被懟的真是啞口無言。可見豪格雖然軍功卓著,在政治鬥爭方面還是稚嫩的多。濟爾哈郎對其“性柔,力不能勝衆”的評價還是頗有些道理的。
上圖_ 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即順治皇帝
接下來,多爾袞直接拋出了一個新結果“當立帝之第三子(福臨),而年歲幼稚,吾與右真王(指濟爾哈郎)分掌其半,左右輔政,年長之後,當即歸政”。這番話首先是明確表示了自己不做皇帝(其實也坐不上),向大家表達了自己的“大公無私”。
其次是確立了福臨這個娃娃當皇帝,既是斷了豪格上位的念想,也是向支持豪格的大衆“服個軟”,福臨畢竟也是皇太極的兒子,還是符合“父子相承”這一原則的。況且莊妃不僅比較得寵,又是蒙古科爾沁出身,符合滿清“滿蒙聯合”的一貫方針。
最後,則是明確了自己將來的地位,是輔政王,福臨畢竟年紀太小,因此需要我去輔佐。值得注意的是另一“輔政王”多爾袞建議的是濟爾哈郎,此人只是清太祖的侄子,而非直系子嗣,因此從“血統”上要遠遜於多爾袞。由其同爲“輔政王”,要比代善或者豪格來出任這個角色,對自己的威脅要小的多。
上圖_ 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
這一套操作可謂秀出天際。妙就妙在,本來根本就沒有機會上位的多爾袞硬是將自己包裝成了一個顧全大局主動放棄皇位的大度英雄。當然,出於對自己主動放棄皇位的“補償”,讓自己當個拿權的“輔佐王”也是理所當然。同時,還將死對頭豪格徹底壓制。多爾袞真堪稱是政治PUA的大師,雖然其最終沒有上位,但是依舊可以算是最後的大贏家。
皇太極當時給其親王的封號“睿”還是恰如其分的。多爾袞的政治手腕,確實也比起豪格高的不是一點半點。當然從大局上看,如此結局也避免了滿清爲了皇位發生內戰的局面。可謂“於公於私”,都是一個很好的處理結果。
由此可見,其實根本就沒有什麼爲了兒女私情主動讓位,有的只是多爾袞在深陷“死局”的情況下通過精心謀劃去反敗爲勝。以“戀愛腦”的思維方式去解讀這位梟雄的操作和心態,實在只是“徒增笑爾”。
作者:楊上柳下 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清史稿》,民國,趙爾巽等著
[2]《歷史上的多爾袞》,紀連海著,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