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只當了83天皇帝,“袁大頭”卻鑄造了7.5億枚,這是爲何?
袁世凱至死都沒有想到,自己這輩子最大的成就,不是逼迫清朝皇帝退位,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也不是癡心妄想、復辟帝制,在皇帝龍椅上坐了83天的大頭夢。
而是他在做皇帝期間,在全國發行的幾億枚袁大頭。
從1912年清朝滅亡,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袁大頭成爲這一時期,中國大地上最堅挺的貨幣。
其普及範圍之廣、使用時間之長,沒有任何一種貨幣能與之相提並論。
雖然人們常說袁世凱倒行逆施、大盜竊國,但誰也不能否認,他搞出來的袁大頭是真的好用。
爲何“袁大頭”的流通量如此巨大?
時至今日,還有不少人在家中收藏有這種貨幣。
那麼你知道哪一年的“袁大頭”最值錢嗎?
“袁大頭”在當時究竟有多麼受歡迎,從它的發行總量上就可見一斑。
當年袁世凱上位之初,政局不穩、民心動盪,國內幣制一片混亂,有人用銀子、有人用銅板,交易起來非常麻煩,老百姓叫苦不迭。
可是北洋政府剛剛成立,根本拿不出什麼錢,只能一邊趕鑄銅板、銀元,一邊濫發鈔票。
爲了整頓貨幣市場、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袁世凱就下令開始鑄造“袁大頭”,這種統一的新式銀幣。
他對國幣改革如此上心,並不是真的爲了老百姓着想,而是想盡快填上軍費方面的財政漏洞。
1914年12月份,造幣總廠造出了第一批“袁大頭”,並迅速投放市場。隨着貨幣的需求量越來越高,1915年2月,江南造幣廠也加入了製造“袁大頭”的行列。
短短兩年時間裡,全國範圍內流通的“袁大頭”數量、就達到了3.8億枚。
根據官方的統計數字,從1914年到1951年,國內總共發行了約7.5億枚“袁大頭”。也就是說直到新中國成立後,“袁大頭”的發行還沒有停止。
說到這兒,不免讓人產生一個疑問,袁世凱只做了83天的皇帝,爲什麼“袁大頭”的數量能達到如此驚人的規模?
其實在清朝末期,到新中國成立的這個階段,也不是沒有發行過其他貨幣,比如清朝的銀票、國民政府的金圓券,還有外國侵略者留下來的法幣等等,都曾經在民間盛行一時,但沒有一種貨幣能像“袁大頭”這樣,長期流通幾十年之久。
要麼就是流通的地理範圍太小,要麼就是貨幣本身的幣值不夠堅挺,無法適應市場的需求,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1948年發行的金圓券。
當時的國民黨可謂日薄西山、敗局已定,但蔣介石不死心,想要再垂死掙扎一番,於是就在國軍佔領的地區、強制發行了一套紙質的金圓券,結果引發了嚴重的通貨膨脹。
說到通貨膨脹,很容易聯想到今天面值超大的津巴布韋幣,一個“一”後面掛着十幾個零。
當時國內的情況差不多也是這樣,金圓券的最高面額已經達到了500萬,可是這500萬究竟能買到些什麼呢?也就是兩個茶葉蛋罷了。
當時還流傳着這樣一則笑話,說有一個窮人,家裡實在是太髒太破了,就想着買點牆紙糊一下牆。
結果算了半天,發現直接用金圓券糊牆、反而更省錢一點,因爲買一張糊牆的紙,需要厚厚一沓金圓券,拿這一沓鈔票來糊牆,都足夠糊半面的了,同時還顯得自己很有錢。
之所以會出現如此怪誕的事情,其實和中國流傳幾千年的貨幣制度是分不開的。
中國古代使用的貨幣,從材質上說無非只有兩種,一種是銅、鐵等賤金屬,一種就是紙幣,而同一時間,西方國家在鑄造貨幣的時候,大都選擇採用金、銀等貴金屬。這種差異就是通貨膨脹產生的根本原因。
隨着社會的發展、生產力的進步,貨幣的貶值是經濟學的必然趨勢,加上在那個動盪年代,普通人連活着都是件難事,民間貨幣的信譽保障、也就長期處於缺位狀態。
如果不能形成統一、規範的貨幣機制,紙幣面額印得再大,也早晚會淪爲廢紙一張,而作爲貴金屬貨幣的“袁大頭”,則完美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袁世凱決定進行國幣改革之初,曾經有人提出製造紙幣,但金融專家立刻表示反對,因爲按照當時國內一片混亂的情況,只有實行貴金屬本位制,才能挽救民間信譽。
其實,“袁大頭”並不是我國發行的第一批貴金屬貨幣,在此之前,還有一種叫做“龍洋”的硬幣,個頭和形制都跟“袁大頭”類似,那是晚清政府發行的一套貨幣,也是用銀子鑄造的。
清政府倒臺之後,袁世凱爲了顯示自己的“權威正統”,就在龍洋的基礎上略加修改,發行了一套“袁大頭”。
“袁大頭”的全稱叫做“袁世凱像背嘉禾硬幣”,看上去和今天的一元硬幣很像,背面刻有嘉禾紋飾和幣值大小,正面印着袁世凱的頭像和發行年號,所以老百姓習慣性地稱之爲““袁大頭”。
“袁大頭”雖然號稱銀幣,但它的材料並不是100%純銀的。根據民國政府的《國幣條例13條》,一枚袁大頭總重量爲七錢二分,其中含89%的銀、10%的銅,以及1%的錫。
當時的工匠們爲什麼不用純銀打造呢?其實這個跟偷工減料、貪污腐敗什麼的,還真的沒有關係,這樣的材料配比是有科學依據的。
因爲銀子雖然值錢,但這種金屬的穩定性卻比較差,銀幣在流通過程中很容易發生損耗,不利於長期使用,所以必須用少量的銅和錫對它進行保護。
總而言之,這種實打實的銀幣很好地適應了、當時幣制混亂的市場狀況,因爲“袁大頭”和之前的銅幣、紙幣,都有着本質的差別。
在數千年的中國古代史當中,幾乎所有的貨幣都是和銀子掛鉤的,也就是俗稱的“銀本位制”。比如後來清政府向西方國家支付賠款的時候,也是以白銀多少萬兩作爲計量單位。
即便有一天“袁大頭”停止流通,人們也可以將其熔掉,打成銀錠或首飾,它的價值依然存在。
銀幣本身就是一種信譽的象徵,能夠一勞永逸地解決通貨膨脹問題。所以“袁大頭”一經面世,就在老百姓當中收穫了極高的聲譽,受到了國民的普遍歡迎。
人們紛紛拿出手中的雜幣、舊幣,跑到政府去置換成銀幣。這下可累壞了各大造幣機構,包括天津、南京、廣東、武昌等多地的造幣廠,就像印鈔機一樣源源不斷地產出“袁大頭”。
那麼,一枚“袁大頭”在當時,究竟能買多少東西呢?
雖然民國時期軍閥混戰不斷,但從總體上看,社會經濟還是處於緩慢的發展當中。
當時一名普通工人的月薪,大概是20枚“袁大頭”,而像工程師、教授、作家這樣的稀缺人才,收入就更高。
據說魯迅一個月的工資和稿費,加起來有700多塊,北京大學校長鬍適則有1500多塊。經濟學家估算,當時的一枚“袁大頭”,大約摺合今天的人民幣150到200元之間。
以1927年的上海爲例,一枚“袁大頭”能買到25斤大米,或者4斤豬肉,或者3盒香菸。很明顯,“袁大頭”在當時的購買力,要比現在的一塊錢高很多。
政治和經濟的發展,走的是兩條平行的道路。雖然袁世凱本人多行不義必自斃,只做了83天的皇帝夢,就被趕下了臺。
但毋庸置疑的是,印着他頭像的“袁大頭”,卻得到了金融市場的歡迎,在老百姓當中也擁有極高的認可度,以至於到了民國年間,“袁大頭”依然是全國各地唯一承認的硬通貨。
袁世凱去世以後,國內又出現了李世凱、王世凱等衆多軍閥,他們擁兵自重、佔山爲王,其中一些人爲了一己之私,幹起了造假幣的勾當,私自鑄造各種五花八門的山寨“袁大頭”。
稍有實力的大軍閥,僞造的假幣還能夠以假亂真,可那些實力不濟的小軍閥,造出來的錢就慘不忍睹了,村口大爺不戴老花鏡,都能看出來是假的,不能說不像,只能說根本不一樣。
無論是官府還是老百姓,對於這些假幣都抱着零容忍的態度,幾乎所有人都指定只收“袁大頭”,其他貨幣一概不要,就算是後來國民政府鑄造的開國銀元“孫小頭”也不行。國民政府無奈,只能繼續發行“袁大頭”。
從1914年開始發行,到1951年停止流通,37年間,國內各大造幣廠鑄造的“袁大頭”,總計超過7.5億枚。
如此龐大的發行量,可見其在市場上的地位和影響力,沒有任何一種貨幣能夠與它相提並論。
即使到了1916年,袁世凱因爲尿毒症不治身亡以後,“袁大頭”還是流通了幾十年之久,這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首先,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爲“袁大頭”成色好、分量足,不僅上面的圖案十分精美,含銀量也沒有摻雜半點水分,是當時所有硬幣當中含銀量最高的,所以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認可。
第二個原因,則是袁世凱在當時的影響力很大。縱觀整個中國近代史,隨處可見北洋軍閥的身影,而北洋派系當中的老大正是袁世凱。
袁世凱上位後,一心想要改寫自己篡位奪權的形象,留得青史揚名,所以在國幣改革方面頗下了一番功夫。
等到他去世以後,坐江山的實際上還是北洋軍閥,爲了表達對老上級忠心耿耿,各級官員就將“袁大頭”這套貨幣沿用了下來,繼續進行發行和流通,對“袁大頭”的大規模普及、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很快發行了第一套人民幣,“袁大頭”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但依然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那麼,你知道哪一種“袁大頭”最值錢嗎?
在“袁大頭”流通的30多年間,它的樣式發生了多次演變,根據年限、版型和品相的不同,不同“袁大頭”的收藏價值也是天差地別。
現在市場上最常見的“袁大頭”,是民國三年的一元幣,成交價在3000元左右,而一些非常稀有的、特殊年份的“袁大頭”,價值可能高達上萬到十幾萬不等。
至於某些“簽字版”、“蘇維埃版”的“袁大頭”,價格就更誇張,有些甚至達到了上百萬的級別。
目前最值錢的“袁大頭”銀元,是民國三年的簽字版試鑄幣,估價在120萬到150萬之間。
在硬幣的正面,印有一行“LG”開頭的英文字母,或者是簡寫“LG”,那是爲這套“袁大頭”打樣的意大利雕模師、魯爾治•喬治的簽名。
在自己的作品上留下簽名,對於當時的西方國家來說、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但國民政府的財政部門卻不這麼想。
他們認爲這種簽名會讓人產生誤解,誤以爲袁世凱是喬治,所以強行將這些字符抹掉了。
正因如此,這一批簽字版的“袁大頭”,在當時流通的時間很短,所以到現在就變得極爲罕見,堪稱絕版。
當年袁世凱在發行“袁大頭”的時候,並不是全部發行的銀元,還推出了一批極少量的金幣。
如果帶簽字的“袁大頭”、同時又是金幣的話,那就更是價值連城。
在2018年迪拜舉行的一場英國皇室拍賣會上,一組民國三年鑄造的、簽字版“中圓”金幣,拍出了四千萬港幣的天價。
這組金幣不僅雕工精美、光可鑑人,在品種上也是萬中無一,堪稱民國時期“袁大頭”當中的稀世珍品。
結語: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袁大頭”出現在拍賣市場上,從中國內地、中國香港,到國外的迪拜、新加坡,人們對“袁大頭”的熱情日漸升溫。
隨着“袁大頭”市場的火熱,一批高仿真的贗品“袁大頭”也悄然出現,大家在選購的時候一定要擦亮眼睛,謹防上當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