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親美人計》──皇位爭鬥 給多爾袞「溫柔一刀」(四)

扶兒子上皇帝寶座

因此,豪格表面上屢次假意推辭,多爾袞也遲疑不決,兩人都既心有不甘,但又都不想鋌而走險,那麼這就給擁戴「第三者」福臨提供了一個絕好的機會。另一方面,可以說,這樣一種結局的出現,福臨的母親莊妃無疑在幕後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實際上,正是足智多謀的莊妃審時度勢,聯絡她的姑姑皇后哲哲,利用兩派之間的矛盾,巧妙周旋,左右說服,使多爾袞與豪格兩大勢力集團最終不得不達成妥協,將皇位給了年方六歲的福臨。不難猜想,這一雙方都能夠接受且避免了兩敗俱傷的提議,應該出自於莊妃:既滿足兩黃旗大臣立皇子的要求,又使多爾袞的權力慾望不致落空。當然,要使手握重兵、權力慾望極強的多爾袞接納這樣的方案,孝莊還得去多方施展她的手腕,讓多爾袞即便是心不服,口頭上也不會再說什麼。至於孝莊是如何給了多爾袞「溫柔一刀」,讓他最終繳械投降,偃旗息鼓,有的研究者認爲孝莊向多爾袞獻出了自己。當然,這只是一種猜測罷了。

幕後的莊妃不動一刀一槍,化解了一場險象環生的皇位之爭,把自己的兒子扶上了皇帝寶座,坐收了「漁人之利」。在這一次差點兒釀成內亂的皇位爭鬥中,最終結果可以說各方都是贏家,但最大的贏家無疑是此時還不太起眼的莊妃。

福臨即位之後,次年改元順治,三十一歲的莊妃被尊爲孝莊皇太后(因皇太極諡號稱文皇帝,故又稱孝莊文皇太后)。

明崇禎十六年(一六四三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陷燕京(今北京),崇禎皇帝自縊身亡,明朝滅亡。消息傳到盛京,孝莊皇太后當機立斷,讓攝政王多爾袞率領大清所有兵馬大舉入關,以實現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問鼎中原的遺願。多爾袞率清軍與明降將吳三桂合兵剿滅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後,很快佔領了北京。

清軍攻下北京後,孝莊皇太后力排衆議,決定遷都北京。順治元年(一六四四年)十月十九日,孝莊帶着福臨偕文武百官,在王公、羣臣的跪拜下,離開盛京,浩浩蕩蕩向北京進發,大清帝國兩百七十多年入主中原的歷史,就這樣被一個女人輕輕拉開了帷幕。

衆說紛紜 太后下嫁

入住紫禁城後,爲鞏固清王朝的統治,孝莊皇太后接受明朝降官洪承疇、范文程的建議,在得到多爾袞的應允後,儘量使其朝廷機構設置在滿洲貴族處於核心地位的前提下,多參明朝政權機構框架,多使用原明朝文臣武將。另外,爲減輕民衆稅賦,還特別頒旨,取消了明末的遼餉、剿餉、練餉和加派的稅賦、徭役等負擔,這對穩定清初的政局,發展國家經濟,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除了輔助兒子治國平天下,此時,孝莊皇太后還得要拿出她全部的智慧與手腕與多爾袞巧作周旋。多爾袞對於皇位,實際上仍是非常向往的。雖然福臨登基後,他高踞攝政王之位,掌握大清實際上的軍政大權,但畢竟未能暢其所願坐上皇位,總是一種缺憾。因此,隨着他功業的累進,權勢的不斷增強,他的權力慾望也越加熾烈。他偷用御用器皿、私造皇帝龍袍,命史官按帝王之製爲他撰寫起居注,還營建了規模超逾帝王的府第,而當年妨礙他獲得皇位的豪格,在不久之後的順治元年(一六四四年)就被他網羅罪名,廢爲庶人,圈禁至死,與他同居輔政王之位的濟爾哈朗,儘管一開始就很明智地退避三舍,但順治四年(一六四七年)還是被罷去職位,第二年又降爲郡王。

多爾袞排擠異己,結黨擅權,弄得關內關外,只知有睿王多爾袞,而不知還有個小皇帝,因此,當時很多人都認爲,多爾袞廢帝自立,恐怕也只是個時機問題了。而此時,朝廷內外能夠讓多爾袞有所顧忌,讓他不那麼張揚跋扈的,恐怕也只有手無縛雞之力,也無一兵一卒的孝莊皇太后了。面對多爾袞的步步緊逼,孝莊採取隱忍、退讓的策略,她以靜制動,讓野心勃勃,狂妄不可一世的多爾袞始終在她的溫柔掌控之中。她讓福臨不斷給多爾袞戴高帽、加封號,不使多爾袞有能夠廢帝自立的理由與機會:順治元年十月,加封多爾袞爲叔父攝政王,旋又加封爲皇叔父攝政王;順治四年,停止多爾袞御前跪拜;順治五年(一六四八年)十二月,孝莊又建議順治帝尊多爾袞爲「皇父攝政王」,遇元旦或慶賀大禮,多爾袞得可以與皇帝一起,接受文武百官的跪拜,享受和皇帝一樣的禮遇。

有一種說法,多爾袞之所以被尊爲「皇父攝政王」,得以享受和皇帝一樣的待遇,是因爲大約在順治四年年底,孝莊以太后的身分下嫁多爾袞,福臨之稱多爾袞爲「皇父」,也正是因爲這樣的原因,否則,享受九五至尊的他是萬不可以這樣稱呼多爾袞的。

有關太后下禮多爾袞之說,清代史書並無明確記載,但在民間,這個說法卻流傳甚廣,最早見諸文字者,是清末刊行的明朝遺臣張煌言(張蒼水)的《蒼水詩集》,其中〈建夷宮詞〉一詩,似有影射太后下嫁之事:

上壽觴爲合巹尊,慈寧宮裡爛盈門。

春宮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

掖庭猶說冊閼氏,妙選孀閨作母儀。

椒寢夢迴雲雨散,錯將蝦子作龍兒。(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