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移民與移工的口味 應該尊重

日前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票選全球噁心食物」,而深受許多臺灣人喜愛的皮蛋名列第一。次日,立即有媒體報導,臺灣的美食評論家對CNN評選結果大爲不滿,氣憤地表示:「太不識貨了!對皮蛋太不公平了!」並以「最具特色」、「富有營養價值」…等各種不同角度捍衛皮蛋的價值。

事實上,人的各種感觀本就是主觀而無是非對錯的,所謂「海濱有逐臭之夫」,便是指對某些人而言是極臭而走避不及之人,可能對其他人而言卻是亟欲追隨的對象。然而,當某些人的感觀判準被高舉爲具有普世意義標準,並以此貶抑其他感觀偏好的價值時,這就涉及了權力關係結構性的不平等。例如,在全球媒體具有霸權地位的CNN以其美國白人中心主義對世界各地食物做評比,並以一種看似「自然化」的呈現方式,將評比結果定位爲「全球最噁心的食物」,而非忠實地陳述「美國白人(中產階級觀點之食物排名」。我想,也是這種霸權的氣焰,讓臺灣的美食評論家不服氣,而爲「皮蛋」發出不平之鳴。

然而,當我們急着捍衛「皮蛋」的價值時,除了要看見CNN所象徵的美國霸權外,更應反思自身是否也用同樣的霸權邏輯貶抑其他社會文化脈絡的感觀價值?

鴨仔蛋,對許多東南亞國家人民而言是人間極品,不僅營養豐富,更是美味可口。再者,由於過往物質生活不豐裕,只有在特殊節日,或者有特殊地位的人,如孕婦,才能夠有機會品嚐,使得鴨仔蛋對東南亞人民而言蘊涵許多文化意義與兒時記憶。然而,不少臺灣人提到「鴨仔蛋」便作嘔,甚至毫無多元文化敏感度地在珍視鴨仔蛋的東南亞朋友面對表達「噁心」與「不可思議」狀。

如果是朋友間平等地相互調侃口味之怪異,並無可厚非。但許多來自東南亞的移民移工朋友,他們在臺灣面對的「口味」問題並非平等的調侃,而是一種霸權與結構性的不平等。例如,有些婚姻移民坐月子時,夫家會要求她們一定要服從臺灣人的習俗與口味,如對「麻油」雞等進補食品不適應,會被夫家責罵「不識好歹」,如想品嚐家鄉思念的食物,往往不被允許,甚至被指責「落後」。來自印尼信仰伊斯蘭教的移工,因宗教因素而不能吃豬肉,卻有許多僱主強迫他們吃豬肉,口口聲聲「豬肉很好吃」、「吃一點沒關係」,殊不知,此舉與逼迫吃素佛教徒吃肉一般惡劣。

由於婚姻移民在臺灣缺乏支持系統,尤其在未取得身分證之前,時時擔心得罪夫家而無法安穩地居留臺灣,往往只能聽從夫家的指示。移工更是因爲僱主隨時可將之解僱,更無與僱主協商空間。因此,在此不平等的結構下,移民和移工的「口味」(或「品味」)並不僅是他們個人偏好問題,它反映的是權力關係與霸權,我們不應將自身的偏好「自然化」,更不該強迫移民/工接受我們的口味與品味。

作者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