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862尊兵馬俑拍寫真,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2月19日電(記者上官雲)“他就是給兵馬俑拍照的人!”最近,隨着《國家寶藏》的火爆,文物攝影師趙震以一種“出圈”的方式登上熱搜。
今年,趙震已完成862尊兵馬俑的拍攝。對他而言,那不是冰冷的陶俑,而是一個個生動鮮活的人物。每次爲兵馬俑拍照時,當透過鏡頭凝視它眼睛的一剎那,都彷彿穿越了時空。
爲兵馬俑拍照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是遺址類博物館,有一個環節是考古發掘。我起先是待在考古隊,發掘時照片、拍視頻,保留資料。”回憶起與兵馬俑最初的“親密接觸”,趙震如此說道。
攝影:趙震
第一次給兵馬俑拍照,他沒有太緊張,“我們的考古發掘及文物保護工作有一套嚴謹成熟的流程,照做就可以,在拍攝時要特別小心,畢竟它們都是幾千歲的‘老爺爺’。”
趙震曾說過,自己擁有全世界最棒的工作,也始終懷有敬畏之情,“一進一號坑,那就是我的世界,給它們拍照,那一刻對我來說特別神聖。”
每年冬至,太陽光會以很低的角度照進兵馬俑坑,趙震便抓住機會拍下一幅幅照片,“光影中,好像所有的兵馬俑都‘活了’,它們站立了兩千多年,就是當年大秦帝國的縮影。”
日復一日給文物拍照,這樣的工作看起來好像有些枯燥。但趙震不這樣認爲,“它永遠都能給我帶來驚喜。”
兵馬俑“千人千面”,每一尊都栩栩如生。有一次,他甚至在一尊兵馬俑的嘴脣上發現了一枚指紋,“可以確認,那應該是當年製作它的工匠留下來的。”
在那個瞬間,趙震覺得時間彷彿消失了:負責製作兵馬俑的工匠剛剛離去,他又站在了同一個位置,踩在工匠留下的腳印上,“你會覺得,那些兵馬俑是有溫度的。”
攝影:趙震
還有一次,趙震和同事在發掘現場拍攝考古發掘,等了三四個小時,不斷檢查機器,保證它能正常使用。
“當泥土被取掉後,下面的俑頭慢慢露出來,臉是粉色的。”當時趙震激動地幾乎說不出話,“因爲沒見過這麼逼真精緻的陶俑面孔,我說給我兩分鐘,馬上拍完。”
“那樣鮮活的顏色,配上兵馬俑英俊硬朗的五官,你會覺得,那簡直是一幅世界上最美的畫。”他形容道。
在給文物拍照時,趙震需要注意的細節很多,比如,這尊俑的手裡可能會有殘存的兵器柄;有新的發現一定要在第一時間記錄,“考古工作每個環節有嚴格規定,文物安全是首要前提。”
“考古是要搜尋種種證據,通過蛛絲馬跡復原當時的社會風貌。”他覺得考古工作者們就像偵探,努力搜尋千百年前遺留下來的痕跡,有時候一個小發現,就可能改寫歷史。
攝影:趙震
由於拍完照片後,還有一系列後續環節要處理,趙震每天的工作時間並不固定,“下班後要做好備份等等,這都會把工作時間拉長。但因爲自己喜歡,倒也樂在其中。”
“我也拍過百戲俑。”趙震曾看到有一尊百戲俑,連肋骨的線條感、肌肉感都刻畫得十分細膩,“這跟兵馬俑又不一樣了。百戲俑、文官俑讓大家認識到秦始皇帝陵的埋藏之豐富。”
工作之外,趙震也喜歡在微博上分享自己的感受。他給秦俑設計了一個萌萌的娃娃形象,也堅持以畫畫的形式科普歷史知識。
趙震明白如今年輕人的喜好,希望以漫畫這種輕鬆幽默的方式讓更多人瞭解兵馬俑、瞭解遙遠的秦代,“我們博物館裡有不少專家,如果我哪裡有疑惑,隨時可以向他們請教。”
從小時候趴在欄杆上看着父輩們忙碌着發掘、保護地下的文物,到長大後也成爲其中一員,趙震對兵馬俑的感情已經積累了幾十年。
“我還會繼續做好給文物拍照的工作。能及時把我們新發現的東西和大家分享,這就是我們工作的意義所在吧。”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