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王切腸保命 腸沾黏4原因...這種人超危險

臺語金曲歌王羅時豐近日現身螢光幕前,身形明顯消瘦許多,原來是去年他因爲腸沾黏引發急性腹膜炎,小腸切除26公分住院1個月,暴瘦10幾公斤。(圖/擷取自羅時豐Facebook)

臺語金曲歌王羅時豐近日現身螢光幕前,身形明顯消瘦許多,原來是去年他因爲腸沾黏引發急性腹膜炎,小腸切除26公分,住院1個月,暴瘦10幾公斤。當時醫師警告他:「如果再晚開半天,可能小命不保。」81歲母親擔心不已,還發願折壽給他,令羅時豐至今想起此事仍難過自責不孝。

媒體報導,羅時豐2000年時盲腸炎引發輕微腹膜炎,2010年又因爲憩室炎割除大腸12公分,後續10年間就常因腸沾黏進出急診。

其實腸沾黏頗常見,只要動過腹腔手術的人幾乎都有腸沾黏,但不是人人都會出現症狀或需要就醫,而且若能及早治療,不一定需要手術,也不會拖到變成腹膜炎需要切除小腸,甚至引發敗血症有生命危險。

臺北榮民總醫院肝膽腸胃科教授吳俊穎解釋,腹腔有腹膜層,小腸則有腸繫膜,它們都能發揮潤滑作用,讓腸子與腸子之間不會互相卡住,可以順利蠕動。

可是一旦腹膜層或腸繫膜被破壞,傷口癒合時,纖維母細胞會聚集進行修復,像膠水一樣把分開的組織黏在一起,就會造成腸沾黏,可能是腸子與腹膜層沾黏,也可能是腸子之間互相沾黏,蠕動就沒那麼順暢,「就像手指頭本來動得很好,一旦開刀、有傷口,癒合後可能就沒有原來動的那麼好。

造成腹膜層或腸繫膜被破壞、引發腸沾黏的常見原因有以下幾項:

1. 手術:「只要曾經開過刀,一定會有沾黏情況,」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張伸吉解釋,主要是腹腔手術,部分骨盆腔手術也會有沾黏的併發症,微創手術則可以降低發生機會

2. 發炎:主要也是腹腔或骨盆腔的發炎,例如盲腸炎、大腸憩室炎、膽囊發炎等,因爲組織發炎時,纖維母細胞也會聚集、取代發炎組織,容易引發腸沾黏。另外,子宮外孕也可能會有局部腸沾黏。

3. 腫瘤:像是肝癌胃癌大腸癌腹部的腫瘤,只要有轉移至腹膜,就可能造成腸沾黏;放射線治療也會讓局部腫瘤壞死,產生局部發炎,在組織修復過程增加腸沾黏的機會。

4. 外傷:吳俊穎說,最常見是騎機車撞擊腹部,肝臟有撕裂傷,甚至小腸破裂,如果腹膜有受傷就可能在修復過程中產生腸沾黏。

另外,有蟹足腫體質的人(受傷後、身體有傷口,癒合過程中容易形成明顯疤痕)發生腸沾黏的機會較高,或者沾黏情況比一般人嚴重,因爲蟹足腫體質的人纖維母細胞特別活躍,修復過程可能不小心將四周原本不該附着的東西也跟着附着、黏在一起,形成更明顯的沾黏。

腸沾黏可能引發腹脹、腹痛噁心、嘔吐等症狀,且伴隨沒有排便、排氣,嚴重甚至會腸破裂、引發腹膜炎,有敗血症等致命危險。(圖片來源:康健雜誌資料照)

腸沾黏常見症狀包括肚子脹、痛、噁心、嘔吐、食慾不佳,但吳俊穎指出,這些症狀都不是很典型,急性腸胃炎也會有類似症狀;不過,如果伴隨沒有排便、甚至放屁排氣也沒有,就要考慮可能是腸沾黏。

更嚴重的腸沾黏,腹痛會愈來愈劇烈,發燒,甚至因爲小腸蠕動不順、腸阻塞導致腸破裂、引發腹膜炎,進一步感染引起菌血症或敗血症,有生命危險。

不過,張伸吉強調:「雖然腹腔開過刀幾乎都會有腸沾黏,但大部分患者不會有症狀,10個開過刀的病人大約只有1個會出現症狀。」有些人終其一生都沒有症狀,有些人的症狀反反覆覆,也有人手術20年後纔出現症狀,醫師可以經由問診(是否有手術病史)、X光片或電腦斷層確診。

吳俊穎也表示,9成左右的病人手術後會有腸沾黏,但是多數人沒有症狀,或者症狀會自行緩解,又或者門診開藥就能改善。只有約1/3的病人需要住院治療,其中又大約只有1/3會需要手術治療。

張伸吉表示,有些人只是覺得腹脹、不舒服,當天少吃一點,「過一陣子卡住的腸子又自己轉回去就好了。」如果還是很不舒服,就要就醫治療。

●門診治療:醫師通常會開給促進腸胃蠕動或消脹氣的藥物,緩解腹脹、噁心、想吐及排便不順的問題。也會叮嚀多喝水,避免因食慾不佳、吃得少,出現輕微脫水或電解質不足;這時也要少吃易產氣(如豆類、乳製品)及高纖食物,避免腸沾黏更嚴重。但不宜自行在家禁食,以免營養不足或缺水、缺電解質。

吳俊穎提醒,老人家通常都有手術病史,出現腸症黏症狀時可能因爲不舒服、吃得少、長時間坐着休息,建議還是要起身走動,促進腸胃蠕動。

●住院、內科保守治療:如果持續無法排便或嚴重腹痛、發燒,就要住院禁食,避免再有食物進入,造成腸道阻塞更嚴重;接着進行鼻胃管引流腸道氣體和液體,等到腸子沒那麼脹,能夠正常蠕動,食物就能順利通過。禁食期間則會配合靜脈注射,補充營養和水分。

●手術治療:如果內科保守治療還是沒有改善,或者腸子有快要破裂的跡象,就得出動外科醫師開刀解沾黏,但吳俊穎說,有時手術解沾黏處理了當下的問題,卻可能造成後續沾黏的範圍更大。另外,假使已出現腹膜炎或腸子缺血、壞死,則必須將壞死的腸子切除。

手術時使用防沾黏貼片,有助於降低術後未來發生腸沾黏的機會。(圖片來源:蕭智綸繪)

預防腸沾黏必須從最一開始手術時做起,建議使用微創手術,目前也有自費的防沾黏產品,主成分是玻尿酸,都能降低腸沾黏機會。吳俊穎表示,防沾黏紗布對於預防腸子與腹膜沾黏的效果較好,因爲是直接將紗布貼在腹膜上;但預防腸子互相沾黏的效果較有限,因爲腸子會不停蠕動,紗布貼在腸子上的效果就沒這麼理想。

手術後2~6周的復原期也建議多走動、多排便、多喝水、少吃高纖和容易產氣的食物,因爲這時纖維母細胞還很活躍,可以降低未來長期沾黏出現症狀的可能性。

如果已經有腸沾黏,比較難透過平常生活或飲食習慣減少出現症狀,或者症狀不嚴重的人通常吃藥就能緩解。但吳俊穎建議,假使症狀出現較頻繁或嚴重,甚至需要住院,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如麻糬、竹筍柿子等高纖食物不要吃太多,也要搭配多喝水、走路和運動,都能降低腸沾連帶來的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