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星際小行星有着奇特形狀和成份

天文學家第一次發現的星際小行星,是個長條形岩石,至少長度達400公尺。(圖/ESO)

今年10月19日,天文學家發現了第一個「星際小行星」,命名爲1 I/ U1 2017,原本被誤認爲彗星後,不過在歐洲南方天文臺(ESO)和其他天文學家的持續觀察與研究後,確定它沒有彗尾,因此是個小行星,而且形狀相當怪異,是個長條形的。

宇宙今日 (universe today)報導夏威夷天文研究所凱瑞米奇博士(Karen Meech)發表在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雜誌》(Nature)上,介紹這個奇特的星際小行星。他指出,外號叫「姆啦姆啦」 (Oumuamua)的1 I/ U1 2017全長至少400公尺,但是卻很細長表面呈現暗紅色,擁有豐富金屬元素,幾乎沒有水冰含量

這些研究是從智利帕瑞納天文臺(Paranal)與ESO 的超大望遠鏡(VLT)等大型望望鏡所獲得的數據所知,從觀測紀錄中發現,「姆啦姆啦」時亮時暗亮度會差別到10倍,這是因爲它每7.3小時旋轉一次。也正是從亮度改變的現象判定,它是長條形的。

「姆啦姆啦」這個名字來自夏威夷語,意思偵察兵,用來形容這個星際天體高速前來,又迅速離去。它是天文學家發現到過的天體中,偏心率最高的(1.2),它與我們的太陽系短暫相遇之後,將迅速的回到星際空間繼續它的旅程

天文學家根據對其軌道的初步計算,推斷它來從織女星(Vega)的方向過來,假如是從織女星來的,那麼它的出發年份大概是在30萬年以前,以每小時9萬5千公里的速度在星際間航奔馳,然而,它也可能是從其他地方來的,已經徘徊在銀河系裡幾百萬年。

天文學家猜測,像「姆啦姆啦」這樣的星際小行星,可能在銀河系不算罕見,也許每年至少有1個會穿過我們太陽系。但是因爲它們反光率太低,很難用尋常望遠鏡發現。直到最近,各國天文單位組成了泛星計劃(Pan-STARRS),能夠完整的全面搜查地球附近星域,纔有機會發現它們。

因此,天文學家會依據這次的經驗,並且期待未來還會繼續發現,ESO 的天文學家奧利佛.哈洛特(Olivier Hainaut)說:「我們希望能夠更準確地確定它來自哪裡,以及下一個可能出現的地方,現在我們已經找到了第一塊星際岩石,正在期待下回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