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學歷家長“指導”教學逾越了家校邊界

鄭桂靈

這幾年,高學歷家長越來越多,他們多有順利且成功的求學歷程,大多積累下了成熟、成體系的學習經驗。據最新一期《半月談》報道,一些高學歷家長將自己的經驗和觀念套用”到孩子校園教育中,點評和質疑教師授課內容,儼然成爲學校教育的“編外教師”。這讓學校的一些教師陷入困惑:家長總來指導教學,課都不知道怎麼上了。

古人云“聞道有先後,術業專攻”,不同行業有着各不相同的職業特性和從業規律。就教育孩子而言,儘管老師和家長的培養目標一致,但其角色職責卻有着明確分工。高學歷家長熱衷於干預和“指導”老師的教學授課,顯然逾越了家校邊界。不僅無益於老師正常教學,也無助於孩子健康成長,理當予以矯正

高學歷家長的確具備相對較高的文化教育素養,有着成功的求學經歷和成熟的學習經驗,能夠用來借鑑和指導孩子學習,甚至也可以通過合理渠道向老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提出建議。但這種“建議”必須是開放、協商和富於建設性的,而不是隻顧迎合自家孩子特點,單從自身立場出發的動輒點評質疑和說三道四。“高學歷”不等於教育教學的高能力。教師是職業,教育更是一門藝術學問。教師是經過專業學習和專門培訓,並取得教師資格證的職業,並非任何人都可以隨便勝任

教師的課堂教學要遵循課綱要求和課改需要,考慮到整個班級、整個年級的全局學情,顧及到不同層面和各方情況,不可能只套用一種“模式”或專爲某學生定製。教育界素有“教有法,而無定法”之說。個人閱歷不同,素質、經驗各異,駕馭課堂能力有別,都會導致老師教育方法的差異。即便是從事同一授課內容的教學,也會各有手段,不可能衆人一“方”。

家長變身“編外教師”,誤導和扭曲了“家校共育理念,非但不利於建立良好家校關係,還會導致相互猜忌、彼此生怨,徒增家長、教師、學生的三方焦慮。家長對日常教學場外指點”,極大消解了教師的課堂權威,也讓孩子對待課堂的態度更爲隨意,甚至會以父母對老師的質疑作爲自己不認真聽講的藉口。而且,“七嘴八舌”的家長爭議,極易導致教師執教莫衷一是甚至“亂了陣腳”,尤其是對於年輕教師,更會挫傷教學自信,改變教育初心影響教改創新。久而久之,便會陷入茫然、困惑和消沉心態

家長有權參與學校辦學的管理與監督,但不意味着家校教育可以混爲一談。各方應該釐清各自職能邊界,爲學校教育留有自主教學“空間”。有效的教育合力來自家長和學校的各司其職和協調配合。家長對教學工作有意見、建議,可通過家委會有序提出,以避免教師多頭應對,徒增教學壓力。教師對家長的有益建議要認真傾聽,確有問題要反思和改進。遵循專業課標和教育大綱教學,是校園教育的基本原則和教師職責,不能讓“編外教師”的干擾影響正常教學。

良好的家校溝通也有益於家長緩解焦慮,規避不當家教。老師要多與家長溝通交換意見,努力贏得家長的信任和尊重。教育部門提出不給家長佈置作業增負擔,家長也應盡職不越界,不給老師專心教學添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