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40公尺飛30秒!陸民營可回收火箭完成「第二跳」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民營火箭企業翎客航天19日在山東龍口,完成了RLV-T5可回收火箭第二次低空發射及回收試驗,飛行時間30秒,飛行高度40公尺,是首次自由飛行高度的兩倍。目前,大陸民營火箭距離真正的商業模式還很遙遠,對比起美國Space X,陸企要選擇差異化競爭路線纔是王道

▲RLV-T5可回收火箭升空。(圖/澎湃新聞,下同)

綜合陸媒報導,此次飛行試驗中,回收落點精度優於30公分,相較上一次試驗提高了近40%。飛行試驗結束後,測控人員對飛行數據進行分析,數據表明火箭各系統均工作正常,與發射前數學仿真十分接近,再次證明飛行試驗獲得成功,也爲翎客航天后續百公尺級和公里級飛行試驗奠定基礎。

▲RLV-T5「懸」在半空。(圖/澎湃新聞)

翎客航天CTO楚龍飛表示,於火箭回收的技術來說,第一次試驗成功只能說明在原理上走通了,但該技術的成熟性和系統的可靠性需通過若干次試驗驗證,「這些試驗每次狀態的改變和優化都是要基於大量數據分析與計算,這次試驗我們主要還是考覈全部系統可靠性與可重複性。」

楚龍飛接着表示,翎客航天最近進行的低空發射及回收試驗是可回收火箭的最後一步,此次試驗主要驗證火箭低空發射及回收技術的可靠性。今年下半年還將在青海開展公里級火箭回收試驗;如果試驗成功,將是火箭回收技術的關鍵突破;未來如果實現火箭可回收並重復使用,新航線一號的發射報價將在2000萬元人民幣以下。

▲RLV-T5發射。(圖/澎湃新聞)

據悉,翎客航天成立於2014年,從事可重複發射與液體火箭發動機技術研發。RLV-T5型火箭於2018年5月完成方案詳細設計並正式投產全箭高度8.1公尺,起飛重量1.5噸,動力系統採用5臺可變推力的液體火箭發動機並聯組成,其總體構型、着陸機構等部分核心技術考慮了繼承性,其控制算法框架及試驗研製流程可繼承至首型商業運載火箭新航線一號(NewLine-1)。

大陸的民營火箭行業近年大火,但它們經歷多次發射失敗,距離真正的商業模式還很遙遠。目前民營火箭企業還沒有真正製造出能搭載衛星的火箭,它們與美國Space X的差距還很遠。但根據統計,大陸網友的正面情緒佔比超過62%,有網友評論「失敗是成功之母,敢於面對失敗,才能更好得迎接成功,加油大陸民營航天」、「加油,敢去做就有可能成功」。

對於網友的「零責備」,《清博大數據》指出,這與SpaceX「一路摔到封神」的經歷有關。據悉,2002年成立的SpaceX在技術方面,得到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大力支持;在人才方面,它到了大量來自美國航天界工程師,在資金上,有報導稱它融資超過24億美元。但SpaceX也曾經歷過三次發射失敗,公司一度瀕臨破產

▼Space X成功發射「獵鷹重型運載火箭」(Falcon Heavy)。(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報導稱,參考國內外的商業航天曆程,大陸商業航天的前期失利未必是壞事,這也是探索太空商業的必經之路。對於大陸民營火箭的挫折航天專家黃志澄強調要沉住氣,「整體上不會造成很大沖擊;這是一次嘗試,一個民營火箭公司處於起步階段,兩三年時間的發展能有這樣成績就已經很不錯了。」

報導指出,大陸民營火箭難複製Space X模式,SpaceX的模式也未必是大陸商業航天最好的模式。SpaceX能取得如今的成就,既有NASA與其非競爭關係,並給予大訂單支持,又有美國航天領域也沒有國營企業,再加上無礙的人才流通機制等天時地利人和的背景,而大陸商業航天缺乏明顯缺乏這些條件,導致了其無法複製Space X模式。

▲獵鷹重型運載火箭。(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藍箭創始人張昌武曾說,「中國商業航天公司最大的痛苦就是沒有一個緩衝期,沒有給你成長期。從發射第一個衛星開始,你就要去解決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沒辦法像網路產業那樣單點突破。」

報導稱,面對國內外的激勵競爭,大陸民營火箭公司要成功在市場佔有一席之地,只有拿出「金剛鑽」。此外,由於商業航天是一個高投入、長週期、高風險的活動,它需要日復一日地去建立完善研發和控制體系,因此大陸民營火箭公司很難短時間出成果;如果資本市場若能進一步支持夢想,給民營火箭公司更多的時間和資金支持,大陸中國民營火箭發展將迎來發展順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