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曼雕塑 抓住運動瞬間
丹尼爾.馮曼作品《卡洛琳》,刻畫一名處於憤怒或失望情緒的年輕女子,女子將手臂和頭部埋在毛衣裡。(時藝多媒體提供)
網路上流傳「全球15個完全沒有PS修圖過,令人讚歎的衝擊視覺雕塑設計」或「全球最神奇的12座雕塑」,其中都不缺丹尼爾.馮曼的名號,他的作品《反重力大象》曾將原寸大象雕塑在巴黎楓丹白露宮裡無視於重力法則倒立着。29日起在臺北中正紀念堂展出的《超寫實人體雕塑展》,亦可見其作品。
丹尼爾.馮曼的雕塑作品始終展現對動作與空間的興趣,他的真人比例人體雕塑,捕捉人在移動當下的瞬間,且他的人體雕像很多時候把臉部刻意藉着動作遮蓋住,對馮曼而言,他更希望如實表現人體動作,避免把太多心力放在精準臉部表情或皮膚等處的細節。
在與知名策展人、藝評家侯瀚如的對談中,馮曼曾表示自己的所有作品都在尋求「運動」,他指出:「我的雕塑不是凍結的,而是在運動的時刻暫停,我選擇了身體可以保持運動靜止的短暫時間。」他的雕塑作品不斷地尋求臨時平衡點,被奉爲「無重力的雕塑家」,戲弄萬有引力定律。
「我的靈感來自舞蹈理論家魯道夫.馮.拉班的人體運動概念」,馮曼的作品《Duo》尤其呈現身體在運動狀態下的凝結片刻,以雕塑的形式展現7名舞者姿態各異的運動當下,且一個串連起另一個,「這件作品是雕塑形式的舞者實體展示」馮曼也表示自己在這個作品裡是「把自己放在編舞者的鞋子裡」,認爲自己和舞者一起工作的模式,像是一個鉸鏈,由一個舞者定義的動作開始,像是逐頁發送傳真。
丹尼爾.馮曼的作品《卡洛琳》刻畫一名處於憤怒或失望情緒的年輕女子,女子將手臂和頭部埋在毛衣裡,而她上臂抵着牆壁的姿勢,增強了壓迫和限制的感受,儘管雕像的手部和頭部被刻意隱藏,仍展現出如同真人一般的情緒張力。馮曼這一系列的作品,有如舞者的即興接觸,讓真人透過與平面和衣物的接觸,隨意擺出姿態,再複製成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