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王曉剛:大模型出現後智能座艙將從工具變爲“助理”
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羅亦丹)近年來,中國的智能駕駛技術發展迅猛,根據SIC自動駕駛功能銷量數據庫,2024年中國智能駕駛滲透率預計將達到60%,高階智駕市場滲透率在未來三年將迎來高速增長。在智能駕駛與AI大模型技術“並駕齊驅”共同加速前行的背景下,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首席科學家,商湯絕影CEO王曉剛在11月27日晚間接受了包括新京報貝殼財經在內的媒體採訪。
事實上,智能駕駛在大模型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王曉剛表示,原先的小模型時代只能解決特定任務,“商湯在2021年年底商業化小模型就超過2萬個,基本上針對不同的客戶、不同的任務都要做各種定製化,因爲一個模型只能解決特定任務,在自動駕駛裡只能應對特定場景。大模型出現之後,它的通用性變得更強了,實際上有極大的改變,它不再受於特定任務的限制,改變了人機交互的方式。”
王曉剛認爲,未來在座艙場景,大模型的發展趨勢是從工具到助理,乃至“你的家庭成員”,這也是商湯絕影AI汽車新產品的定位,在他展示的一段影片中,當智能座艙注意到坐在後排的孩子睡着了,就會主動把空調溫度升高、音樂的聲量調低,底盤和駕駛模式都調整爲舒適模式。
他也談到了目前大模型發展中的scaling law問題的看法,即當下的語言模型在大量數據上經歷了過度訓練,繼續疊加更多的預訓練數據可能會產生副作用。
王曉剛認爲,當網絡規模擴大,與之相匹配的數據量也能夠跟得上,大數據才能訓練出大的網絡,“經過過去一年多的發展,大模型把互聯網上公開的數據價值快速榨取了,如果讓scaling law進一步有效,就必須有新數據去支撐它的發展。新數據很大一部分來源於垂直行業,如端到端自動駕駛採集的各種數據,當車的行爲開始在各種複雜情況下發生變化的時候,這些數據是非常有價值的。”
據瞭解,目前絕影已和奇瑞汽車大卓智能、東風汽車等簽訂合作協議,在未來在端到端自動駕駛時代即將到來之時,這種汽車主機廠商和供應商的合作會有哪些變化?
對此,王曉剛表示,傳統的合作模式是模塊化分工,Tier-1(一級供應商)負責集成,作爲整體黑盒標準化的交付,但是未來在端到端自動駕駛到來的時候,更多是要依賴數據的驅動,數據就在主機廠手裡,所以誰能夠更接近數據,誰就能夠在未來發展過程當中佔據主動。
“以前模塊化的分工將來就不存在了,因爲端到端是一個模型把原來的模塊統一在一起,它的協作和分工模式會發生比較重要的變化。與主機廠和自研團隊的協同,重要的是能夠提供基礎算力和數據平臺化能力,我們要能夠去對齊數據生產的標準和算法的架構,如果這些東西對不齊,在不同車型上採集的數據是沒有辦法進行兼容的。”王曉剛表示。
“今天我們可以看到,智能駕駛整體上離盈利還有一定的距離,在交付過程當中,如果資源和數據工具鏈沒有對齊,往往會造成重複的投入,誰將來能夠提升效率,有高性價比的交付,誰就能夠走得更遠。”王曉剛說。
編輯 閻俠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