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上車,智能座艙的“AI iPhone時刻”將至?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宋豆豆 合肥報道

“電氣化爲主導的新的技術路線改變了全球汽車產業的發展格局,中國的車企開始迅速崛起。在電動化尚未完成時,智能化的浪潮又來了,以大算力、大數據、大模型爲主要代表的人工智能開始和汽車融合,AI成爲驅動汽車變革新的決定性因素。”9月29日,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在全球智能汽車產業大會(GIV 2024)上表示。

在他看來,汽車產業的技術高地和汽車企業的戰略競爭支點正在向AI驅動的智能化快速遷移,過去的競爭力已經很難支撐汽車企業下一步的發展。

當下智能座艙正成爲汽車智能化最直觀的場景,即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實現語音識別交互、圖像識別監測、個性化服務推薦等功能,從而提高艙內的舒適度,爲駕駛員和乘客帶來便利。

隨着汽車外觀設計、動力、空間難有突破性創新,智能座艙體驗成爲車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實現差異化的殺手鐗,車機流暢度、語音識別速度、車機內置應用數量成爲車企新車的賣點。

行業數據顯示,預計到2026年中國智能座艙市場規模將達到2127億元,2022年至2026年的年複合增長率約17%,滲透率有望從59%提升至82%。

堆配置、堆功能≠智能

2023年3月,英偉達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黃仁勳表示,在ChatGPT推出並迅速走紅後,“我們正處於AI的iPhone時刻”。類似的論斷若挪至當下的智能汽車行業很可能同樣成立,在AI、大模型等新技術的賦能下,車企、供應商們普遍覺醒,智能座艙的“AI iPhone時刻”似乎已無比臨近。

與早期機械式錶盤及簡單的信息娛樂系統構成的駕駛座艙相比,得益於人機交互、汽車芯片等軟硬件技術的快速迭代,液晶儀表盤取代機械儀表盤,中控大屏、多屏成爲標配,導航、遊戲等多個應用搭載於車載系統,物理按鍵逐漸轉爲完全觸控,智能座艙逐漸成爲可延伸可移動的“第三生活空間”。

儘管產品體驗實現了躍升,但人車交互方式相對機械、被動,需要人去主動觸發,產品之間相互獨立、割裂,有限的語音交互使得“已讀不回”“已讀亂回”等現象時有發生,導致雖然智能化配置的功能在不斷增加,但消費者真正可感知、能夠長期用的功能僅是個別產品,座艙內的很多APP應用形同虛設,活躍度並不高,比如社交及購物,手機上的使用率爲97%,而車上則僅爲23%。

根據JD power統計數據,截至2024年,平均每輛車安裝的智能配置(功能)裝配數大約在13個,但消費者可感知的不足5個。

“目前的智能座艙主要需要依靠用戶主動發出指令,然後根據指令完成導航、娛樂、車控等應用操作。需要思考的是,隨着AI技術的進步,我們能夠泛化理解用戶偏自然口語化的表達,但語音交互次數越多越好嗎?比如用戶一天內和車對話100次,可能代表車機好用,但還有可能代表車機其實不夠‘智能’,沒有很好的理解或預測用戶的需求。”9月29日,百度智艙業務部總經理李濤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坦言。

同時,李濤還指出,目前很多車型的實現方式是將PAD安裝在車機中央,並在PAD上堆砌非常多的應用程序。“過多的程序不僅會帶來用戶理解和認知負擔的增加,也會過度佔用車機內存資源也會被過度佔用,車廠也需要付出大量不必要的成本。”

神州數碼汽車業務集團CTO劉黎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目前智能座艙市場競爭激烈,原因在於行業普遍犯了一個錯誤——將手機的卡片式交互模式直接放大到座艙屏幕上,而這並非座艙內最自然的交互形式。

“數字化領域出現過兩個超級生態:PC時代的微軟和英特爾,以及手機時代的蘋果和安卓。初期手機市場有包括黑莓、微軟和諾基亞等多個玩家,微軟在PC領域非常成功,但將其PC應用移植到手機上的Windows Mobile並未成功,同理我們嘗試將手機上成功的應用移植到車內也未取得成功。”劉黎表示。

智能座艙是下一個超級生態的突破口?

在業內看來,大模型具備的理解、生成、邏輯、記憶能力恰好爲智能座艙提供發展機遇,以智能體、助手的形式進行擬人對話,從“堆配置、堆功能”真正向改變場景體驗轉變,智能座艙也將變革爲AI汽車、智能空間。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發布的《AI汽車發展報告(2024)-AI定義座艙》指出,“三電”技術越來越趨同,智能駕駛技術發展路線也逐漸明晰,二者正向通用化方向邁進。在這種情況下,體現差異化最重要的領域就來自於“好玩”,AI 技術上車應用,最突出的即是大模型對汽車交互、娛樂、出行等功能的升級,使得汽車座艙進化爲更高層次、更多內容的智能空間體。

“大模型將賦予汽車‘智慧大腦’,推動智能汽車進入AI化發展新階段。”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秘書長徐爾曼表示,AI汽車能夠藉助AI大模型的強大理解能力,理解人類需求、串聯汽車內部堆疊的功能模塊,並根據使用場景提供個性化編排式服務,使智能駕艙更人性化、智能化,且在使用中不斷學習,以意圖爲導向主動了解用戶需求,讓汽車成爲會思考、懂用戶的AI汽車。

李濤認爲,應基於大模型去正向設計座艙,智能座艙的終極形態是一個類似汽車機器人的車端智能體,具備自己的理解認知和學習能力,並能夠高度自動化地爲用戶提供情景感知和服務。

隨着智能座艙成爲打造差異化競爭力的關鍵領域,車企和供應商們紛紛發力,目前百度Apollo、小鵬汽車、華爲、極氪汽車、嵐圖汽車、星紀魅族等多家企業均加大投入,超級座艙、鴻蒙座艙、逍遙座艙等持續迭代。

以百度Apollo超級座艙爲例,其具有全感融合、全局規劃和全域執行能力,在感知端將信息分爲人、車、世界三大維度,通過語音和圖像雙模融合技術增強對用戶的語音識別能力,並將手勢、眼動、語音及車外POI信息多模深度融合等;在執行端則基於文心大模型實現智能化場景構建和理解,驅動座艙內聲、像、味、觸、感等全方位執行。

“比如當超級座艙通過雲端獲取到前方途徑路段出現事故時,會通過語音交互立即預警,並自動生成繞行通過方案。”李濤透露,Apollo超級座艙除了在近期上市的極越07車型上實現量產外,也將在別克全新GL8陸尊PHEV、蘿蔔快跑第6代無人車上陸續搭載。

汽車智能化新的分野將圍繞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展開,前者致力於解決汽車如何“更好開”的問題,目標是未來實現無人駕駛;後者解決的是汽車內部如何“更好玩、好用”的問題,與智能駕駛的“好開”形成互補,主要體現在AI技術對汽車交互、娛樂、出行等功能的升級,智能座艙的競爭將因爲大模型的陸續上車步入新的階段。

此前小鵬汽車在一張展示未來趨勢海報上將自己與OpenAI、英偉達、特斯拉和微軟並列,歸爲AI領域。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認爲,未來十年AI在購車決策中的權重會接近50%,小鵬汽車需要從公司角度、團隊管理角度、實際項目角度把AI規劃落實到具體細節,把AI和汽車產品規劃同樣重要的地位。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車內座艙從機械化時代進入智能化時代,高速發展之際也存在掣肘。

“智能座艙能否成爲下一個超級生態的突破口,取決於軟件架構的顛覆和生態的重塑,其交互方式必須是沉浸式、多模態的,以語音和多模態爲主,這面臨不小挑戰。”劉黎告訴記者,多模態、沉浸式、多智能體交互的標準尚未建立,端側AI算力以及端/雲大模型融合有待進一步提高、新生態的搭建和智能硬件軟件的解耦有待觀察。

也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智能座艙在終端、傳輸和雲平臺等均存在安全風險:終端層面,包括黑盒子、終端升級、車載系統、移動APP等風險;傳輸通道,包括網絡傳輸、車載診斷接口、USB傳輸等;雲平臺,智能座艙已不是獨立的系統,雲端包括數據惡意竊取、篡改、敏感數據非法訪問等都是潛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