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頻正在“吃掉”孩子的大腦,但解決辦法不是禁止

▲ 點擊上方 “曉敏青春說 ” → 點擊右角“...” → 點選“設爲星標 ★ ”

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離不開短視頻了。

前段時間就有新聞爆出,家長斥資好幾萬元帶孩子海外研學。

但孩子呢,無心看風景,只想玩手機、刷短視頻。

待在家的孩子呢,也有朋友和我聊起,說只要手機在手,如果不制止,直接刷上一下午。

短視頻好像已經成爲很多人打發時間,消遣娛樂的替代品,包括青春期的孩子在內。

但它背後隱藏的危害,真的不是一點點。

甚至連馬斯克都公開聲明:之前沒有嚴格控制孩子使用社交媒體,這是一個錯誤。

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規定他的孩子在14歲之前不能擁有智能手機。

蘋果公司現任首席執行官·庫克也曾說 ,他禁止孩子使用社交媒體。

精英階層的孩子,被嚴格勒令遠離“電子產品”。而普通人的孩子,卻沉迷在短視頻的奶頭樂裡,無法自拔。

“貧富差距”在這一點上,似乎又進一步拉開了距離。

還真的蠻扎心的。

今天的文章,想和大家來聊聊:

短視頻到底是如何一步步給孩子的大腦“下毒”的?

身爲家長的我們,又該如何“自救”?

被“打碎”的專注力

西雅圖兒童行爲學家曾研究發現:過度沉迷電子屏幕的孩子的大腦,與普通孩子的大腦有着明顯的差異。

左側健康的大腦:紋路清晰。

右側上癮的大腦:由於長時間接觸過多的快感刺激,導致部分神經元過早死亡,出現一定程度的萎縮。

本可以成長爲更加靈活、聰慧的年輕大腦,真的會被“短視頻”一點點吞噬掉。

除了“浪費時間”、“導致上癮”外,短視頻對學生最直接的危害,就是徹底破壞專注力。

像學習中的閱讀寫作、邏輯推理等過程,都需要集中專注力才能很好地完成。

而斯坦福大學的神經生物學研究表明,一個人的自控力,是由大腦的前額皮質所驅動的。

對於青春期的孩子而言,大腦的前額皮質尚處於發育狀態,在外界不同環境的刺激下,具有極高的可塑性。

前額皮質分管三種力量

短視頻,卻提供了一個不需要保持專注就可以獲得快感的平臺。

從電影解說娛樂到娛樂八卦,15秒就能獲得一次興奮體驗。

孩子一旦被不斷投喂這種“即時滿足“,大腦前額皮質就會慢慢習慣,並且愛上這種取之不盡的“快樂模式”,從而越來越抗拒做“更難的事情”。

所以很多大人會發現,短視頻刷多了,連一集40分鐘的電視都看不完。

更別提孩子,短視頻刷多了,做作業更容易拖拖拉拉,一會玩筆一會上廁所,花30分鐘安靜學習都成了奢侈。

被“抑制”的思考力

被“打碎”的專注力背後,是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下降了,導致他們很難再願意花時間、花精力去深入研究一樣東西。

稍有不順,就很暴躁。

稍遇挫折,便立刻放棄。

這也直接導致另一件更殘酷的事情,學習需要的“深入思考的能力”被抑制。

孩子一旦“適應”不用思考,就能接收圖片、視頻、聲音等海量信息的獲取模式,行爲就會變成無意識的習慣。

長此以往,大腦中負責高級思維的前額皮質功能就會退化。

等到讀書、考試,需要用到深入思考時,就會極其費勁和吃力,孩子自然也就很難再愛上學習,刻苦鑽研了。

不少老師感慨:很多孩子明明很努力,但成績就是不理想,吃的就是專注力差,思考力低的虧。

被“算法”圍困的青少年

前段時間,一則驚悚的新聞引發關注。

10幾歲的孩子,因爲被禁止玩手機,當街對母親拳打腳踢。

甚至在鄰居和保安的勸阻下,男孩還一邊咒罵,一邊揮舞着拳頭。

着實讓人心寒!

但這背後,或許隱藏着孩子的“無能爲力”。

面對手機的誘惑,短視頻算法的圍獵,大人都很難自我控制,別指望年幼的孩子了。

正常情況下,我們接收網絡信息時,擁有一定的自控力和分辨力。

但在“感興趣的事物”面前,自控力會被進一步削弱。

而短視頻正是在這一點“人性軟肋”上,大肆發揮。

短視頻的推薦機制,會通過深度分析用戶的瀏覽、點贊、評論等歷史行爲,精準推送符合個人興趣的內容。

這種“迎合喜好”的刺激,會促使大腦釋放多巴胺等神經傳導物質,產生強烈的愉悅感。

下一個視頻,會成爲一種“不確定的隨機獎勵”,就好像賭博一樣,進一步刺激孩子的獵奇心和期待感。

加上全屏體驗、自動播放、不斷優化內容的設計,讓孩子完全沉浸其中。

逐漸產生依賴性和耐受性,需要不斷刷新、觀看,以及更大的刺激才能獲得滿足,最後一步步走入上癮的旋渦。

在暴打父母的事件中,與其說是孩子與父母對抗,不如說是對“被突然剝奪快感”的巨大落差做出“強烈反抗”。

因爲孩子的大腦尚未發育完全,這種上癮的愉悅感,間歇性地淹沒了孩子的理智,讓他喪失思考,不分好壞,才上演了一幕幕可悲又可憐的鬧劇。

找回生活的“掌控感”

有位媽媽問孩子,

“爲什麼你這麼離不開手機?”

孩子回答:

“你只會問我作業寫完了沒,這是我尋找快樂的途徑。”

很多孩子,正因爲生活中被父母忽視,纔去網絡中尋求安慰。

所以我覺得,除了合理規定使用手機的時間,很重要的一點是:

耐心地傾心孩子,和孩子建立情感的聯結,他才願意從“手機的孤島”中走出來,與你分享真實的情感和需求。

有一個全球戰略小組,對青少年和父母做的調查研究發現,青春期的孩子最缺乏和最需要的東西,竟然是:

“和家人在一起的珍貴時光”。

所以,多陪陪孩子,一起迴歸線下生活。

陪孩子去超市購物,吃頓大餐聊聊天;

增加室外運動,和孩子一起嬉戲打鬧;

哪怕只是陪孩子壓馬路,看看落日晚霞。

對於青春期的孩子而言,都是一次珍貴的體驗。

對於一部分已經“手機上癮”的孩子,建議父母及早干預,藉助專業的心理技術,幫孩子釋放壓力,找回學習的動力。

最後,我還想補充一句:真的希望父母也少刷短視頻。

如果實在做不到,至少在孩子面前,把你的視線從屏幕上移開,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注。

最好的養育,不僅僅是言傳,更需要身教。

關於孩子刷短視頻這件事,你有沒有其他好辦法,歡迎在留言區和大家分享~

如果您的孩子厭學、抑鬱、沉迷手機價值觀偏差、親子關係緊張歡迎添加老師,我們會第一時間爲您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