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子離世留下260萬房貸母親無力償還,法院調解後退錢退房,司法爲民就應寫在定紛止爭裡
極目新聞評論員 程曼詩
家中獨子貸款260萬元買房後不久去世,無經濟來源的失獨母親要求解除購房合同和貸款合同,退還購房首付款及已還的購房貸款。在法院調解下,各方達成了“解除合同,退還首付款、貸款”等連環調解方案。
12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發佈老年人權益保護典型案例,該案爲其中一條。最高法認爲,本案是老年人權益保護中做實調解、實質解紛的良好示範,不僅實現了案結事了,而且徹底解決了老年人的生活焦慮和憂愁。(12月31日光明網)
每起案子都是別人的人生。最高人民法院發佈的這起老年人權益保護典型案例,聚焦於一位家庭破碎的失獨母親,獨子離世,生活的支柱轟然倒塌,經濟來源斷絕,還要面對購房貸款的沉重壓力。於她而言,要求解除購房合同與貸款合同,退還首付款及已還貸款,是絕境中的求生訴求,是符合常情常理的正當呼喚,飽含着無奈與悲慼,浸潤着破碎與痛苦。孤苦伶仃、經濟窘迫,這種心酸,這種折磨,觸動着每個人的心絃,需要更多的體諒,也需要更多的法律幫扶。
司法隊伍在這起案件中的務實擔當令人動容。連環調解之路荊棘叢生,各方利益訴求紛繁複雜,涉及房產商、銀行等諸多主體,每一次溝通協調都考驗着法官的智慧與耐心。如果就案辦案、機械司法,看似高效辦案、程序正義,但未必能兌現案件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以及法律法規的嚴肅性、司法的公信力。司法機關敏銳捕捉到案件背後的人情冷暖,沒有機械地依據條文一判了之,沒有生搬硬套完成結案指標,而是精心組織調解,設計周密方案。他們懷揣着不達目的不罷休的韌勁,一次次穿梭於當事人之間,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用真誠敲開各方緊閉的心門,只爲拼湊出一個能讓老人安度晚年的生活圖景。這種衝勁源自對司法使命的深刻理解,對人民權益的執着守護。簡單的判決或許能在法律層面給出定論,但對於這位老人破碎的生活而言,只是治標不治本。要推動實質性化解矛盾,做到案結事了、定分止爭,就要展現法理情的統一,展現司法爲民的深刻內涵。
在追求公平正義的過程中,司法爲民不僅是出發點,也是最終的歸宿。歷經連環調解,各方最終達成一致方案,看似只是合同的解除與款項的退還,實則折射出司法機關及工作人員在辦案過程中,始終站在人民羣衆的立場上,傾聽羣衆呼聲,迴應羣衆關切,確保每一項司法決策都能體現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從法理角度看,法律條文固然嚴謹,但法律的終極目標是維護社會公平與秩序,嚴格對照合同法規,可能會陷入冰冷的契約困境。從人情角度看,失獨母親的痛苦是常人難以想象的,調解過程不能僅僅依據法律的邏輯,還要依據人性的邏輯,充分尊重人性的柔軟,以共情之心去體諒老人的難處,給予應有的人文關懷。綜合考量後,司法人員設身處地爲老人謀劃未來生活,將心比心,讓法律判決不再是生硬的指令,而是帶有溫情的幫扶。在此案中,司法人員巧妙地在法律框架內尋找靈活空間,既保障了合同效力的嚴肅性,又考慮到特殊情形下當事人的不可抗力因素,讓法律適用貼合現實。
最終實現案結事了、服判息訴,這不僅僅是法律程序的完結,更是社會關係的修復,畫出了各方滿意的最大同心圓。它向社會傳遞出一個強烈信號:司法不是高懸的利劍,讓人望而生畏;而是溫暖的陽光,普照着每一個身處困境的人。讓公平正義以看得見、摸得着的方式呈現,契合老百姓樸素認知與價值判斷,如此,方能讓人民羣衆真正信賴司法,讓法治根基在民心深處扎得更深更穩,爲社會和諧穩定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來源:極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