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電池市場將成磷酸鐵鋰天下?時隔三年,磷酸鐵鋰電池裝車量再超三元電池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陸肖肖 北京報道

磷酸鐵鋰電池同三元電池的PK進入拐點。

今年7月份,磷酸鐵鋰電池的裝車量重新超越了三元電池,時隔三年再度登上月度裝車量第一的寶座。在刀片電池入市之後,結構創新使得磷酸鐵鋰電池系統能量密度上了一個臺階,推動其在乘用車市場需求強勢回暖。可以預見,在未來的很長時期內,性能各有優劣的磷酸鐵鋰電池同三元電池的纏鬥還將持續。

磷酸鐵鋰電池裝車量實現逆襲

最近,磷酸鐵鋰電池的單月裝車量首度實現了超越。8月11日,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發佈的數據顯示,2021年7月,我國動力電池裝車量11.3GWh,同比上升125.0%,環比上升1.7%。其中三元電池共計裝車5.5GWh,同比上升67.5%,環比下降8.2%;磷酸鐵鋰電池共計裝車5.8GWh,同比上升235.5%,環比上升13.4%。

從今年前7個月的累計裝車量來看,磷酸鐵鋰電池同三元電池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但隨着前者需求的快速提升,雙方的距離已經在逐步縮小。1-7月,我國動力電池裝車量累計63.8GWh,同比累計上升183.5%。其中三元電池裝車量累計35.6GWh,佔總裝車量55.8%,同比累計上升124.3%;磷酸鐵鋰電池裝車量累計28.0GWh,佔總裝車量43.9%,同比累計上升333.0%。

動力電池是專門用來爲新能源汽車提供動力的電池,根據正極材料的來劃分,動力電池可以分爲磷酸鐵鋰電池和三元電池兩大技術路線,隨着科技的進步,以及不同路線的企業的技術突破,這兩大技術路線的競爭一直是市場爭議的焦點,雙方各有優劣。其中,磷酸鐵鋰電池的成本低、材料結構穩定、安全性更高,但在能量密度、充放電功率以及體積上相對較差;而三元電池能量密度更高、體積更小,相對應的成本高昂,在安全性上也有所欠缺,容易引發自燃。

動力電池的路線之爭貫穿我國相關產業的發展歷程,我國早期推廣新能源汽車依靠G端和B端車輛,如公務車、公交車等,這一時期磷酸鐵鋰電池以低成本高安全性得到廣泛應用;隨着補貼門檻不斷提高,國家補貼政策對續航里程和能量密度上的要求較高,以及C端乘用車開始放量,三元電池開始逐步替代磷酸鐵鋰電池,其中高鎳三元以高能量密度成爲了近兩年重點發展目標。

爲什麼近期磷酸鐵鋰電池會實現逆襲呢?浙商證券研報分析, NCM鎳鈷錳三元正極因其較高的能量密度被廣泛應用於乘用車,並在過去5年中逐步佔據市場主導地位;比亞迪的刀片電池運用類似CTP的技術,引領磷酸鐵鋰電池強勢迴歸,其裝配的爆款車型“漢”續航里程可達600公里,超過了大部分使用三元電池的車型;此外,層出不窮的新能源車自燃、爆炸類安全事故也讓消費者和車企重新聚焦安全性能,今年上半年磷酸鐵鋰電池裝機量呈現上行趨勢,需求迎來複蘇。

兩大技術路線或將長期纏鬥

當前,鋰電池產業方興未艾,是市場上最熱的明星概念之一,未來五年內鋰電需求量或將迎來TWh時代。世紀證券研報分析,鋰電需求保持高速增長,2025年市場空間可望翻兩倍。預計2025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接近20%,國內銷量有望突破600萬輛,全球銷量達到 1600萬輛,鋰電池出貨量將進入TWh時代。隨着續航里程和A級及以上車型佔比提升,假定2025年平均單車帶電量提升至60kWh,動力鋰電池需求量將達到960GWh,有效產能按80%計算,2025年產能需求將超1200GWh。

在路線的選擇上,目前國內行業龍頭寧德時代更多的精力傾注在三元電池上,比亞迪則將籌碼壓在了磷酸鐵鋰電池上。北京特億陽光新能源總裁祁海珅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寧德時代的鋰電池發展路線是“兩條腿走路”模式,無論是磷酸鐵鋰還是三元電池,其都會受益行業的增速發展;比亞迪獨有的刀片電池技術具有很高的安全性能,非常受下游商家的歡迎,結合自身產能規模和產品性價比是企業發展的優勢。

在產量方面,從今年5月份開始,酸鐵鋰電池的產量已連續三個月超過三元電池。上述機構的數據顯示,1-7月,我國動力電池產量累計92.1GWh,同比累計增長210.9%。其中三元電池產量累計44.8GWh,佔總產量48.7%,同比累計增長148.2%;磷酸鐵鋰電池產量累計47.0GWh,佔總產量51.1%,同比累計增長310.6%。

由於雙方各有優劣,可以預見的是,在石墨烯、氫燃料等電池新技術成熟之前,磷酸鐵鋰電池和三元電池還將長期纏鬥下去,那麼,未來動力電池市場最終會是誰的天下呢?祁海珅分析,因爲磷酸鐵鋰電池價格相對比較便宜,雖然能量密度稍低,但安全性要高些,銷量佔比提升很快,磷酸鐵鋰電池在電力儲能領域也有很大的市場和想象空間。具有高能量密度的三元電池,尤其是安全性較高的高鎳三元電池,會廣泛應用到高端品牌電動車上,以滿足高續航里程需求。磷酸鐵鋰電池則會在中高端以下的車型中廣泛應用,性價比優勢再配合快充技術的應用,會更加吸引整車廠家和消費者。

責任編輯:李未來 主編:張豫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