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北京發展新高地,城市副中心今年計劃安排重點項目419項
原標題:打造北京發展新高地,城市副中心今年計劃安排重點項目419項
北京市十五屆人大四次會議新聞發佈會上,城市副中心黨工委委員、發展改革局局長,市發改委副主任張豔林透露,城市副中心“十四五”規劃綱要已基本編制完成,即將印發實施。未來五年,城市副中心將打造成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點、京津冀協同發展橋頭堡和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區。據瞭解,“十四五”期間,城市副中心將掀起建設新熱潮,實現8000億元投資落地。今年,城市副中心計劃安排重點項目419項,其中億元以上重大工程201項。
建設沒有“城市病”的城區,是城市副中心未來五年的目標之一。市人大代表、通州區副區長倪德才表示,城市副中心將着力提升精細化治理能力和水平,建設綠色智慧基礎設施。
交通治堵。城市副中心將以建設世界智慧城市典範爲目標,以城市管理指揮平臺爲主體,建成“一腦治理、交互賦能”的智慧中樞系統。實施主幹街道沿線景觀提升、環境綜合整治和架空線入地工程,構建清朗有序的城市空間,塑造整潔亮麗的市容市貌。構建城市副中心交通體系,加快推進軌道網、公交網、道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2021年,城市副中心將聚焦智慧城市建設,進一步推進“城市大腦”數據資源整合,擴大公共服務設施二維碼覆蓋範圍,搭建地下綜合管廊監管平臺。環球主題公園將於今年春季精彩亮相,針對開園將做好交通組織和城市運行保障,推進文化旅遊區智慧園區建設,高標準建設指揮調度平臺,實現“一屏全覽、一網統管”。
污染防治。“十四五”時期城市副中心將以環境質量改善爲目標,深化京津冀協同治理,持之以恆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治理力度,持續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打造綠色能源體系和低碳交通體系,大力創建“基本無違建城區”,構建水城共融、藍綠交織、清新明亮的生態城市格局。
倪德才介紹,2021年城市副中心將重點承接綠色交易所建設,探索城市副中心碳減排、碳中和行動方案,推進建築節能改造。同時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建立全流域水污染防治綜合管控系統,加強飲用水保護,防止地下水污染,創建節水型社會。實施重點監控企業周邊土壤環境監測,逐步建成小微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收集轉運體系,玉橋街道等10個街鄉創建基本無違建街鄉。
6條軌道交通連通中心城區
城市副中心“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城市副中心要強化與中心城區聯動發展、推進與北三縣一體化聯動發展、推進更大區域協同發展,全面提升輻射帶動能力,努力成爲京津冀交界地區協同發展的典範。
交通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率先突破三個重點領域之一,城市副中心將率先實現區域交通一體化。市人大代表、京投公司黨委副書記、副董事長丁樹奎透露,“連通燕郊、三河的平谷線2021年將推進建設”。“十四五”期間,城市副中心還將大力推進軌道交通建設,初步形成“一環六橫四縱”軌道交通格局,與中心城區的軌道交通達到6條,綠色出行比例達到80%。
2021年,城市副中心將打通幾條斷頭路,與大廠和香河連通。2022年京唐、京濱城際鐵路將建成。市郊鐵路城市副中心線將向環京地區延伸。
城市副中心是北京市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先導區。2020年,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在城市副中心揭牌。市人大代表、通州區委書記曾贊榮介紹,城市副中心正聚焦財富管理、綠色金融、金融科技等新興金融服務功能,全力建設全球財富管理中心。城市副中心將研究探索依法合規開展綠色信貸資產證券化、綠色債券、綠色股權投融資等業務,積極爭取設立北京城市副中心金融風險監測預警與監管創新聯合實驗室,構建京津冀金融風險監測預警平臺。
“十四五”時期,城市副中心將以數字經濟爲方向,以綠色經濟爲特徵,加快構建與主導功能定位相適應的現代產業體系。
新時代職業教育也將爲綠色經濟發展貢獻力量。市人大代表、北京財貿職業學院立信會計學院教師杜海霞說:“數字經濟的發展對於勞動者的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的智慧會計專業羣就是對接產業需求,以技術賦能會計專業教育,將智能技術與專業課程體系有機融合,進行迭代轉型。”目前該校開發了財務機器人應用、大數據財務分析等系列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數智化能力。學校的其他專業也在進行智能化技術轉型。“我們培養的人才就是服務於區域經濟發展,服務於數字經濟發展的高素質、複合型、技能型人才,這將爲北京數字經濟發展提供優質人力資源支撐。”
市人大代表、通州區工商聯主席趙靜還從經濟角度,提出京津冀文化產業協同發展的建議。她認爲,當前京津文化領域人才“虹吸效應”明顯,“區域財稅壁壘”與政績考覈制度存在障礙,區域金融發展不平衡等問題,制約了京津冀地區文化產業相關人才、資金以及配套服務的協同發展。應建立合理的京津冀地區財稅利益協調機制,將京津冀地區作爲國家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試驗區,探索跨區域稅收分成共享機制、跨區域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由京津冀三地建立共同發展基金,破除流通和支付等環節障礙,推動三地在文化交易、文化消費等領域開展深度合作,共同促進區域文化市場繁榮互利。(孫雲柯 任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