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與合規是檢驗論文的標準
(國圖提供)
一篇能畢業的研究生論文,創新與合規是檢驗的兩個標準。創新的認定相對困難,但看你站在什麼角度。合規倒是很容易判定,要遵守格式、文獻編排要對,這是一眼能看穿的。寒假,對於下學期要畢業的研究生是個重要的關鍵。有人爲了論文生不出來,生活全變了調。甚至在這過年的前夕,壓力大到不能好好地過年。因此在這春節的前夕,我決定寫一篇文章來幫助莘莘學子,幫助他們度過難關。
創新是科學往前的力量,也是社會進步的泉源。我們希望培養出來的學生能夠在專業上有所突破。但是要在巨人的肩膀上往前邁出一小步,是很困難的,這甚至需要有運氣。
換句話說,創新可大可小,一個驚天動地的發明,可以讓人類受惠無窮,但那是可遇不可求的。可是如果把創新的要求降低,就是還沒出現過,沒有人寫出來過,那這個要求就容易達成。因此,新的實驗、新的資料分析,模型的小修改,任何新的變化,只要寫得出來,就是某種程度的創新。
一定要寫出來,因爲論文畢竟是要白紙黑字的呈現。因此在寫作的過程,一定要自己去寫,不要用剪貼的方式去湊篇幅。自己寫就是要吸收、瞭解,咀嚼後用自己的話去完成,就不容易有抄襲的情況發生。例外是在有些狀況下,必須引用原文,那必須要遵循學界引用的行規,用引號或括號,然後標註出處。
一知半解的剪貼,一來經不起深入的詢問,二來檢測的軟體套下去,抄襲無所遁形。因此,論文考試的口試要判定學生是否及格,至少要學生不能抄襲。而學術倫理對造假、變造、重複發表,要求更嚴格。這些都是學術界現在的氛圍。
然而寫作完成之後,論文的呈現也必須合規,就是要合乎專業的格式。論文如果隨隨便便地寫作,不願更改,就是不專業,指導老師可能不給予口試的機會,或口試委員可能把你當掉,這些在學界都有過案例。因爲格式不合規定代表你還不夠專業,不能授予學位。花點時間調一調,應該很簡單。一般的情況下,同學也能做得到,並不會引起太大的困擾。
然而,有不少同學可能正文寫完都感覺很辛苦了,行無餘力去管格式細節。常見的一些問題包括章節、段落標題、內文、註釋、文獻的各種繕打格式及行距字型大小、頁緣留白尺寸,尤其參考文獻的撰寫:多人作者如何放入?姓、名、期刊名稱、年份、卷數、頁數,或是書名、出版社?所有文獻如何排列?文獻必須正文有索引的才列進來,不是你讀過的都一股腦兒的全列進來;也不要正文有索引,但後面的文獻卻找不到。
論文內容寫得好壞,不是一眼可以看出來。但是這些文獻的寫作呈現若是有問題,可以讓有經驗的人一眼就看出來。所有的碩博士論文現在普遍都已經以電子形式上網,放在學校或央圖的碩博論文網供人查閱。如果最後交上去的版本沒有改正錯誤或有不按格式的寫作,都會遺臭萬年,不可不慎。
臺灣的畢業論文要求,大多是要單一作者。但在研究、寫作的過程,如果有同學能夠一起並肩作戰,這會有莫大的幫助。寫論文常見的一個毛病就是閉門造車,拖拖拉拉,問題無法解決,一直在繞圈圈,走不出來。遇到這樣的情形,一定要找指導老師或是學長姐去求助。術業有專攻,先行者可以幫助困在其中的同學,節省很多的無謂功夫。有時一句話,就可以驚醒夢中人。而有同行者,彼此就可以形成一個壓力團體,在進度上互相拉拔,就不會掉隊。這種「革命情感」也會變成一輩子的好朋友。
寫論文是一種挑戰。尤其對碩士班學生,可能是一輩子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寫個完整的論文。不過藉由過程的學習,克服挑戰,累積解決問題的經驗,以後可以應用去處理任何疑難雜症,人生絕對可因此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