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解析-「友岸外包」大行其道下 中國仍扮重要角色
中國佔工業進口總額比重
近年來國際地緣政治關係呈現緊張氣氛,各國企業紛紛重新部署供應鏈,美國企業陸續將產能移出中國,形成以分散供應鏈至理念與價值相近友好國家的「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新興市場如墨西哥、越南、印度,以及部分東歐國家可望受惠。
然而,即使墨西哥與越南等國,在全球製造業的地位日益加重,中國企業仍舊扮演重要角色。受到去全球化的影響,各種產業正在改變製造方式,許多企業將產能遷到靠近本國或相對不受地緣政治衝突的地區。影響所及,自2018年以來,中國佔美國總進口額的比重已降至約15%;然而,同時期中,中國對其他國家出口額亦出現成長。
墨西哥與越南是這波供應鏈重整趨勢的兩大受惠者,但這不表示中國會從中缺席。事實上,中國對越南出口額自2018年以來激增72%,而美國從越南進口額亦有類似增幅。同期五年之間,中國對墨西哥出口額更是大幅成長155%(見右上圖)。即使新的貿易來源挹注墨西哥與越南的國內生產毛額(GDP),但是在全球供應鏈洗牌之後,中國企業仍舊站穩腳跟。
貿易數據顯示,中國製造商迅速因應新的市場態勢,放眼適合的生產據點。許多企業正在將一大比重的出貨轉向其他國家,或在這些國家設廠。聯博研究後發現,以Apple爲例,其越南供應商約半數是中國籍企業。
當前全球貿易趨勢錯綜複雜,不僅是中國企業的挑戰,對投資人亦形成考驗。考量去全球化與貿易風險,部分股票投資人可能對中國卻步,但這些風險對個別企業的實際衝擊不應以偏概全。
將供應鏈遷移出中國未必容易,全球各地的製造商往往會發現,中國企業若是握有複雜製程的關鍵產品,並不容易被取代。因此多半採取「中國+1」策略,以分散風險和降低成本,這也因此嘉惠新興市場。
其中,印度、印尼、巴西等大型經濟體,擁有年輕且持續成長的人口,這些人口也會驅動關鍵消費趨勢;其中印度尤其是「中國+1」的熱門地點,一來是因爲人口紅利,二來則是因爲與中國地理位置接近。
隨着今年底美國總統大選逼近,貿易隱憂可能讓人再度對中國企業形成問號。但儘管面臨這些壓力,部分中國企業仍具有韌性,不僅營運模式仍舊在全球貿易不可或缺,亦能創造穩健現金流,支撐長期潛在報酬,投資人宜擇優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