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愛加班,是這屆年輕人的覺醒
看到“爲什麼年輕人不愛加班”上了熱搜,我一臉蒙,暗暗發出靈魂拷問:爲什麼年輕人就該愛加班?不是年輕人,就愛加班嗎?
“不愛加班”這個鍋,年輕人不背,也背不動。
這個話題有一個預設的語境:職場上,越來越多的創業型公司都要求員工加班,揚言要模仿互聯網公司的狼性文化,但現實卻是,大部分企業員工——尤其是剛畢業的年輕人,不願加班,甚至面試時會直接問公司是否加班。如果有,就不考慮。
這就不難理解了。發問的,應該多是企業管理者、單位領導,或長輩吧。在這些過來人眼裡,加班似乎是理所當然的,甚至是褒義的,是一個人愛崗敬業、拼搏上進的體現。而“不愛加班”具有某種貶義,是不思進取、懶惰、怕吃苦。佔着年齡、資歷優勢,對年輕人或規勸,或批評,似乎也有某種正當性,因爲其出發點都是“爲你好”。
就像高贊評論“說的好像年紀大的人愛加班一樣”所說,要明確的一個常識是,“加班”與“愛加班”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加班”是一種行爲和現實,“愛加班”是一種心態和選擇。身在職場,沒有加過班的人很少,但打從心底愛加班的,只會更少。
這屆年輕人看得明白:將“愛加班”掛在嘴邊的人有兩類,忽悠員工無償賣命工作的領導或老闆,和以此討好巴結領導或老闆的員工。他們都有些不好拿上桌面明白表達的訴求,這才轉而以“你應該愛加班/我愛加班”爲由,綁架員工或表現自我。否則,主動“愛加班”,只怕是得了斯德哥爾摩綜合徵。
如果說加班是職場人的無奈和妥協,那麼質問“你爲什麼不愛加班”,就過分了。這是將對員工的管理之手,從“怎麼做”伸向“怎麼想”,管得太多了。說是職場PUA,也不爲過。它脫離現實,更違揹人性。
曾經,“加班費沒給到位”,是人們反感加班的主要原因。且不說,這種狀況如今仍存在,就算有了加班費,很多人還是會拒絕加班——如果有得選的話。“不加班是對八小時工作制最起碼的尊重” “如果非要加班,那正常上班的時間是個什麼意思?”這些話不是擡槓,而是基於法治和常識的理性聲音。
一些職場人過度加班導致健康問題,也讓人們反思。“年輕時用健康換錢,年紀大了拿錢換健康”,顯然是虧本買賣。“爲什麼年輕人不愛加班” 話題下,李開復的答案是:我一生都在996,患癌後才明白自己錯了。
說起來,“現在的年輕人爲什麼不愛XXX了”,似乎成了每一屆年輕人都躲不過去的“代際指責”。但事實是,“不一樣”不一定是年輕人的錯,有時候,它反而是一種進步。“不愛加班”的年輕人,代表了一種智識上的“早熟”和個人權利意識的覺醒。
那些升職加薪的說教和職場成功學,已經很難給他們洗腦。除了工作,他們還有豐富的生活和選擇,打一場酣暢淋漓的籃球,癱在沙發追兩集綜藝,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可能不那麼“勵志”,但做一條自由自在的鹹魚,真的很香。現代文明社會,應該接納這種多元化、個性化的選擇。
比過來人幸運的是,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興起,讓這一屆年輕人的聲音,總能被迅速釋放、凝聚、擴散。他們不再輕易陷入“異類”“矯情”的自我質疑,而可以在求同中不斷強大內心,不斷追求自我。
那些身體不再年輕的人,可以在心態上繼續年輕。質疑“爲什麼年輕人不愛加班”,不如想想年輕時也不愛加班但只能私下發牢騷的自己,想想能爲年輕人不加班做些什麼。起碼要明白,“不愛加班”不是錯,更不是年輕人的錯。它只是一種好惡的真實表達。
那些兢兢業業、任勞任怨的職場人,我們應該致敬。可換個角度,如果能合理安排好工作與休息,讓加班越來越少,讓人們有更多自主安排的時間,不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