擘畫中國發展新藍圖(思想縱橫)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科學擘畫中國未來5年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藍圖,是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綱領性文件。
《建議》對我國發展環境變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進行了客觀分析,指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從國際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同時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進入動盪變革期,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威脅。從國內看,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制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提升,經濟長期向好,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源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勁,社會大局穩定,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同時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鉅,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在一些領域仍存在短板弱項。在即將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之際,尤須以辯證思維看待新發展階段的新機遇新挑戰,看到危中有機、危可轉機,克服了危就是機,既增強機遇意識,又增強風險意識,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於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
《建議》開宗明義,指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並提出了2035年遠景目標。綜合考慮國際國內形勢和2035年遠景目標,當前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是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來自內需。未來,消費仍有強勁增長潛力。《建議》提出:“推進以人爲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等。這些措施有利於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爲農業轉移人口提供更高質量的就業機會,促進居民消費;有利於擴大國內需求,促進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構建新發展格局,要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同時統籌發展和安全,妥善應對風險與挑戰。暢通國內大循環,將爲其他國家提供更多市場機會,成爲吸引國際商品和要素資源的巨大引力場。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則有利於進一步提升國內循環效率。
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具有核心地位。只有持續高效創新,才能提升綜合國力,更好地保障安全、推動高質量發展。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必須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最大程度發揮創新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作用。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完善推動創新發展、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的制度保障。通過改革調動各方積極性,不斷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優化營商環境,才能持續推動創新和經濟體系優化升級。《建議》在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和全面深化改革等方面作出了全面部署。只要把《建議》精神落到實處,就能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爲安全的發展,譜寫“兩大奇蹟”新篇章。
(作者爲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