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當推手 400年崑曲煥發青春

白先勇(左)爲青春版《牡丹亭》特別邀請張繼青收徒指導。(聯合文學提供)

悠悠400年曆史的崑曲一度式微甚至被視爲瀕臨消亡,如今青春版《牡丹亭》已然登場20年,走遍兩岸更登上國際,演出400餘場。臺大名譽教授王安祈形容,崑曲在這20年,儼然如湯顯祖寫給男主角柳夢梅的詞,從「風月暗消磨」走到「春光有路暗擡頭」甚至更進一步「驚春誰似我」。這幕後的推手,正是自許爲「崑曲終身志工」的作家白先勇。

曾感慨「元曲現在已經不能言不能唱了,宋詞也不能唱了,我們變成一個沒有聲音的民族。」發願要將崑曲的美麗與哀愁,再現於當代舞臺,白先勇雖自謙「自己不是崑曲中人,本來輪不到我做」,20年來度過重重關卡,他認爲是心中的「不服」觸動了每個參與者的隱痛:「千年燦爛傳統怎麼就衰弱了?如果400年曆史的《牡丹亭》在21世紀的舞臺上還能重放光芒,千年的傳統文化是不是也有機會和現代舞臺接軌,煥發新生?」

京劇大師梅蘭芳抗戰勝利後演出的〈遊園驚夢〉,讓9歲的白先勇崑曲夢始於此;1966年他赴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當講師,邊寫小說〈遊園驚夢〉邊聽梅蘭芳的唱片;1982年〈遊園驚夢〉改編成舞臺劇,是中國話劇史上首次把崑曲溶入話劇在舞臺上演出;2000年白先勇心臟病發命懸一線,康復後自覺上天留人,懸念的竟是崑曲復興大業未竟。擔任青春版《牡丹亭》劇本整理的臺大中文系榮休教授張淑香憶及這段故事的起點有感「崑曲讓白先勇活回來了,他病裡回生,是不是會像杜麗娘還魂一樣,登高一呼,向世人證驗他崑曲之愛的宏願呢?」

籌劃1年多,把20年的歷史都收進《牡丹花開20年》一書,重1.6公斤、847頁、60萬字、80位撰稿者、200多張照片的厚重分量,白先勇認爲收的是天命,存的是敬畏之情,每一道關卡都是靠着衆志成城的善意克服,包括邀請浙昆院長汪世瑜、蘇崑臺柱張繼青在講究門派的戲曲界,跨省跨團替小蘭花班演員進行爲期一年的魔鬼營訓練;包括2003年尚在進行劇本討論時就爆發了SARS,主創團隊仍持續聚論,將全本55出的《牡丹亭》裁剪成27折;包括臺北首演前逢總統大選後政治氣氛緊張,大陸國臺辦放行批文遲遲未發放,白先勇與樊曼儂都已準備好飛北京親自搶批文......。

2004年白先勇以「青春」爲題的《牡丹亭》行至今日,王安祈指出有着多重意義,除了演員綺年玉貌,「青春」更是湯顯祖精心設計的意象,看似情愛追尋的主題,亦是青春衝撞窠臼;青春版《牡丹亭》走入校園,亦是讓青春新觀衆代代相傳。

王安祈指出,「青春版《牡丹亭》一部戲改變了崑曲命運,由青春版到校園傳承版,正是古老文化在當代注入的嶄新生命。」夢迴鶯囀,傳唱不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