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ita's CCR紀事錄24/澳洲也有臺式立法院(上)

Anita's Angle

話說我住在澳洲的這段時間,當了兩三年社區管委會的委員財委--我所居住的公寓多是家境小康小家庭,每戶人口兩到四位不等,住戶中不乏醫生、律師、金融主管、小生意人等--而我一個20幾歲的女生平均年齡60幾歲管委會中,算是鶴立雞羣,而管委會成員又多是老先生。

多數大樓住戶,並不願意涉入管委會,畢竟雞毛蒜皮的事多且雜,難保不傷了和氣,更沒有什麼實質好處,非常吃力不討好。剛搬到這個社區時,母親提議去參加管委會會議,想看看和臺灣有什麼不同--我們母女倆是唯一非委員的旁聽者,一兩個小時下來,很多事不知所云,所以往後幾個月也沒有再參加。

澳洲物價本就高得嚇人的,管理費更是不低,且年年調漲,漲幅高於通膨、5%到10%算稀鬆平常,所以母親督促我去參加當年度的社區大會,想知道澳洲爲什麼沒辦法像臺灣這麼「物美價廉」?我認真地看了當年度和前一年的預算費用表,比較每個會計科目,認真地用螢光筆畫出大幅增長的金額、算出百分比、並在旁密密麻麻地寫上自己的筆記問題

區大會議上參加的住戶也不多,多數住戶都是將委託書交給主委Henry,滿頭捲曲白短髮的他,擁有一間當地的房地產公司,專賣我們社區和附近的住宅。會議 將例行討論的項目一一舉列完後,Henry制式地問:「請問在場住戶還有什麼問題嗎?」我舉起手,「我對我們的開支有滿多問題的,」他詫異地點點頭,我續道「爲什麼清潔用品一年會花三、四千澳幣電話費一年要一、兩萬?人事成本這麼高…」白髮蒼蒼的他翻了翻附檔的財報、扶了扶老花眼鏡,「妳所指的是哪個項 目?」我慢慢地將一項一項的花費成長率、佔總花費的比重念給他聽,唸了三五項,他有點頭昏,「我想這些細項不適合在區大上討論,不如會後妳再來和管理公司一一覈對。」

會後,我和管理公司約了時間,帶着弟弟保鑣、媽媽當司機,將過去兩年的會計帳翻出來查看,對到每一張發票、每一顆電燈泡。管理公司倒也配合,開了間會議室,搬出所有的帳本,讓我們翻了三四個小時。我將幾個單價做了筆記,回家後上網查價格(當時沒有3G網路),發現雖然報價不便宜但也沒有特別貴的異常現象

就這麼相安無事地過了一兩年,某個週三的午餐時間,我喝了兩杯白葡萄酒,帶點微醺回到辦公室,突然手機響起,竟然是主委Henry打給我:「Anita請問妳有興趣當社區財委嗎?」有點茫的我也沒搞清楚什麼事就滿口答應了,他接道,「那麻煩妳明天的臨時區大會議請務必參加。」

第二天一早,我一如往常地到辦公室、開電腦、看看開盤前的新聞,就在新聞網站的首頁上看到我們社區的照片,連不久前才新開的咖啡店也入鏡在內,新聞標題是 「高級社區的黑幕」,點進去看內文--「前公視知名主播揭開名人間的惡鬥…住戶包括某基金公司主管、某名律師…」我打了通電話回家:「媽!我們家上新聞了!難怪昨天Henry會叫我當財委,此事必有蹊蹺。」當晚下了班我們全家飯也沒吃便趕着準時開會。

那次的會議可說是盛況空前,平時空蕩蕩的會議廳塞滿了人,後方的小點心盤早被一掃而空,連咖啡、茶的杯子都不夠用,外面不停有人搬椅子進來,卻仍有不少住戶倚着兩旁的牆站着、或盤坐在地,整個房間鬧哄哄的。Henry見到我們便上前打招呼並塞了張小紙條給我,「等等投票的時候請填這9個人的名字,記住,9 個都要填。」還來不及細說,會議便即將開始,我拉着母親和弟弟,在第一排找到三個位子入座。

會議室的前方擺了張長方桌,坐了一男一女,「媽,那女的就是公視前主播,」早上我google了她的名字,我耳語道:「她應該是我們今年度的主委。」她身旁西裝筆挺男士拿着麥克風站起身,清了清喉嚨,「各位住戶晚安,我是你們社區所聘請的法律顧問代表,這次的臨時會議是因爲三個月前的區大會議選舉時,需 選出新一任的管委會及主委,但因爲遭質疑上次出席人數不足,因此無法生效。今天,我們需要再次選出管委會。我想提醒各位住戶,當選委員不得少於4位,不得多於9位,因此以得票最高的9位爲當選標準。」

律師說完後,主播主委接過麥克風要發言,後方傳來吵雜的噓聲,「妳憑什麼站在臺上?!」、「別忘了妳並不是合法的主委!」、「妳這操控媒體的瘋子給我下 來!」主播不顧反對的聲浪,頭微仰、不屑一顧地握緊麥克風,準備繼續發言。【下集待續(24)澳洲也有臺式立法院(下)】

●作者Anita,碩士金融業。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