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手機,又有新故事可講了?

來源:連線insight(ID:lxinsight)作者:王慧瑩 編輯:子夜

這一次,有國產手機能超越蘋果嗎?

上個月,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上,蘋果花了一個小時介紹自己的AI產品“Apple Intelligence”。

蘋果的市值在AI的刺激下,短短兩天坐了次過山車——從當天短暫下跌580億美元,到第二天大增2142億美元,重回世界第二。

這一切,都圍繞AI一詞展開。

伴隨全球消費電子行業的復甦,手機廠商都在尋找新的故事,AI讓它們顯得更加性感。

今年開始,從海外三星到國內華米OV、榮耀、一加、realme、魅族等國產手機廠商都捲入到這場不能輸的戰役之中。

如今,“鮎魚”蘋果的加入,無疑又將AI手機的競賽推向了高潮。

從時間表上看,國內手機廠商們的速度很快。目前在國內市場中,AI手機早已不再侷限於簡單的技術展示,而是形成了一個由模型層、平臺層、應用層構成的相對完整生態。

不過,搭上AI的快車是一回事,把概念落地又是另一回事。AI手機是不是噱頭,還要看市場能否買賬。對於手機廠商而言,想要最終落地,讓消費者買單,還要看是否推出真正讓市場滿意的產品,用戶體驗、性能、價格一個都不能少。

從目前的市場反應看,消費者的換機熱情並未伴隨AI手機出現有明顯的增長,廠商們挑戰不小。特別是對國內手機廠商而言,這可能是個向蘋果發起挑戰的機會,考驗着各家成本的投入和迭代的速度。

AI手機市場仍處於起步階段,從“AI+手機”到真正的AI手機,這注定是一條漫長的路。

01

都在押注,究竟誰講出了新故事?

AI軍備競賽的風吹到了手機廠商身上。

作爲最適合與AI結合的載體之一,手機是AI技術融入人們生活場景的重要媒介,這吸引着各家手機廠商爭相押注AI手機。

除了技術風口外,手機行業上一個“救命稻草”摺疊屏已經陷入市場冷靜期,跨時代的突破點何時到來困擾着手機廠商。

進入2024年,伴隨大模型發展,AI成爲手機市場的最大變量。尤其是在國內,AI手機的風吹得更早。早在去年,ChatGPT掀起大模型軍備競賽,頭部手機廠商便紛紛投入到大模型佈局之中,試圖將“大”模型裝到“小”手機中。

去年8月,華爲宣佈HarmonyOS 4系統全面接入盤古大模型;小米訓練出輕量級語言大模型,參數規模爲13億和60億兩種;同年11月,vivoX100系列也首次搭載vivo藍心大模型。

到了今年,AI手機市場更加百花齊放。榮耀的Magic系列、OPPO Find X7系列均搭載自研的端側平臺級AI大模型;真我GT Neo6 SE基於旗艦同款的AI大模型,推出多款AI功能;魅族宣佈在All in AI的同時,將停止傳統智能手機新項目的開發,全力投入“明日設備”。

在旗艦機型上搭載大模型後,各家手機廠商將重點放在如何推出更實用的功能、更亮眼的創新上。從動作上看,各家在方向上基本一致,但側重點有所不同。

縱觀市場,大多數手機品牌都推出了智能擴圖、語義搜索、寫作、問答等具有AI功能的智能輔助App;同時還有部分廠商選擇將其融入操作系統層面,例如華爲Harmony Intelligence和蘋果Apple Intelligence;還有像榮耀這樣,提出平臺級AI概念,做到跨應用、跨終端的AI能力協同。

如一加手機將重點放到了攝影功能上。近期,一加在夏季性能生態新品發佈會上發佈一加Ace 3 Pro。AI功能上,一加Ace 3 Pro擁有旗艦同款AI影像技術,帶來AI超清合影、AI消除、AI摳圖等全方位AI影像功能。

此外,一加Ace 3 Pro搭載了許多提升學習和工作效率的AI功能,支持包括AI公式識別、AI錄音摘要、AI消除在內的多項AI智慧互融功能。

一加中國區總裁李傑在發佈會後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未來AI的競爭局勢,一方面取決於大家對技術的理解,另一方面則取決於對用戶的理解。

而像榮耀這類生態玩家,將重點放到了端側AI上。

在上海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榮耀首次向外界展示了兩大突破性端側AI創新:AI離焦護眼技術和AI換臉檢測技術。其中,“AI離焦護眼技術”可讓手機屏幕變身離焦鏡,利用AI仿真離焦鏡光學原理,讓屏幕通過AI算法處理之後呈現離焦效果,實現舒緩視力的作用。

榮耀CEO趙明表示,榮耀過去三年重投AI,今年榮耀研發投入在營收中的佔比仍將超過11%。

今年3月,榮耀提出AI四層戰略架構:

第一層爲用AI使能跨系統、跨設備的融合,讓不同的操作系統用AI來做決策實現手機、平板、PC等設備之間的無縫連接和數據共享;

第二層爲用AI來重構單終端的操作系統,讓終端越用越懂你、越用越好用;

第三層爲AI在端側的應用,比如摳圖、拍照渲染、總結文檔等應用級AI;

第四層爲AI的端雲協同,是在保障用戶隱私安全的前提下,實現AIGC和網絡大模型等網絡側AI在手機上的呈現。

據瞭解,榮耀四層方向都在發力,但重點是一二層。趙明表示:“智能終端廠商更應該做的是從操作系統的底層,用AI來重構未來的服務邏輯、流程和資源分配。”

一如當年功能機到智能機的迭代,當下AI時代,國產手機廠商再次表現出出奇的一致性——坐上AI手機首班車,並拿到話語權。

不過,現實層面,AI手機還是一個尚在發展中的概念,真正的AI手機落地離我們還有些距離。

正如分析機構Counterpoint指出,手機廠商不應僅僅是將AI作爲簡單的功能堆砌,而是要深入挖掘用戶需求,將AI技術與操作系統、實際應用場景進行深度融合,提供真正有價值的功能和服務。

02

要拉昇銷量和售價,AI能幫手機廠商做到嗎?

讓用戶換新手機,總要有個理由。要麼內存不夠,要麼電池續航拉胯,或者是一些新功能和新形態吸引用戶。

可惜,這些年手機市場的故事都不足以點燃消費者的換機熱情。

AI手機能嗎?

其實,消費者願不願意買單,主要取決於AI手機是否能真正帶來便利。實用層面來看,現在的AI手機更像是附加了AI功能的智能手機,革命性的改變尚未來臨。

但至少市場釋放了積極的信號。6月6日,Canalys發佈的智能手機領域的預測稱,2024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將復甦3%至11.8億臺,2024年至2028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將以2%的年複合增長率平穩增長。

消費電子市場回暖明顯,誰能講好AI手機的故事,誰就有跑在前面的可能。

在全球,三星首款支持生成式AI的智能手機S24系列,相較於此前S23系列上市前三週出貨率來看,同比增速達8%。據媒體報道,在韓國市場,GalaxyS24系列已成爲最快達到100萬臺銷量的GalaxyS系列。

在國內,榮耀發佈AI使能的全場景操作系統 MagicOS 8.0後,成功激活市場。IDC發佈的第一季度手機市場跟蹤報告顯示,榮耀全新旗艦 Magic6系列首銷第一季度出貨量超過上一代產品前二季度出貨量之和;一季度榮耀以17.1%的市場份額拿下第一。據IDC副總裁王吉平介紹,此次榮耀登頂,AI 成爲關鍵增長引擎。

更重要的是,與摺疊屏的激烈競爭不同,AI手機是一片尚未被過多開墾的藍海。市場調研機構Counterpoint預計,到2027年,生成式AI智能手機的市場保有量將突破10億部。

這也就解釋了,爲什麼各大廠商們蜂擁而入。涌入的品牌變多,最直接的問題就是同質化。細數廠商們的動作,要麼在攝影、摳圖等功能上加入AI;要麼給整個系統嵌入AI,大家的動作大同小異,最終能不能跑出差異化還要看市場的反饋。

對此,潮電智庫分析師孫燕飈向連線Insight表示,AI手機同質化是個必然,但爲了銷量廠商們還會一窩蜂地往前衝。“當下的趨勢下,如果手機廠商不加入AI競爭,那就會在新一輪的競爭中落後,就有可能面臨手機賣不出的情況。”

的確,手機市場的回暖來之不易,尤其是摺疊屏之後廠商們都在尋找新的突破點。從實際來看,摺疊屏手機很難取代直板手機,帶動整體換機潮。而AI更普適,影響的範圍也更大。

在Canalys一份5月的消費者調研中,AI功能對於中國消費者轉換品牌的吸引力,儘管還比不上“更好的硬件規格”這個因素,但是已經遠超了摺疊屏形態。

這時候,對手機廠商的另一個考驗是成本和售價的平衡。一邊是AI行業投入的真金白銀,另一邊是消費者對手機性價比的追求,這似乎是個難以平衡的天平。

國產手機大模型想要實現雲端部署、訓練和調用,手機廠商要麼自建計算中心,要麼租用大廠的雲服務,這是一項長期投入。即便把大模型訓練出來了,後期用戶在使用時,每一次調用都會產生成本。

vivo副總裁周圍曾說過一個數據:應用一次雲端大模型,最低成本也要0.012元,3億用戶每天用10次,一年算下來就是100億元左右的開支。

不僅是大模型的訓練,將大模型放到手機裡,對手機芯片、內存、電池等上下游產業都是成本的考驗。

這些成本,最終都需要用戶來買單。在一加中國區總裁李傑看來,隨着製程技術的進步以及性能和AI能力的提升,每一代旗艦芯片的成本都在上升,接下來很多產品和廠商都會選擇漲價,這是行業的普遍現狀。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和手機廠商火熱的投入相比,消費者的反應較爲淡定。據連線Insight觀察,一些消費者更是對AI手機保持懷疑態度。

“智能手機改個名字就叫AI終端了”“大多數功能都是通過軟件實現的,AI模型也基本在雲端,根本不用換設備”。

孫燕飈向連線Insight分析,“消費者對AI手機熱情不高漲本質上還是因爲和智能機區別不大,新手機並沒有做到人無我有,沒有擊中消費者的痛點。AI手機是一個發展方向,但短期不會有一個革命性的改變。”

03

趕超蘋果的機會,誰能抓住?

可以預見的是,隨着AI功能陸續上線,新手機會越賣越貴,爲了更好地運行新應用,新一輪的換機潮或將到來。

不過,比換機潮更早到來的,可能是手機廠商與APP合作模式的變化。

這源自頭部手機廠商蘋果的加入。上個月,蘋果開發者大會上,AI領域姍姍來遲的蘋果發佈了AI產品“Apple Intelligence”。

雖然來得有些晚,但市場對蘋果的期待不低。德邦證券曾指出,雖然AI大模型在手機、PC端應用多以網頁、App、API等方式出現,部分手機廠商亦有自研大模型應用於系統級AI助手,但嵌入操作系統底層的AI仍需要蘋果和谷歌等OS廠商參與。

區別於其他手機廠商,Apple Intelligence不是將AI作爲附帶功能或獨立的聊天機器人運行,而是將AI整合到用戶已在使用的應用中。

具體而言,蘋果將把AI融入最新版操作系統中,並將全新升級Siri,可以實現跨APP工作。比如,一個會議改到了傍晚,你想知道開完會還能不能趕上女兒的演出,你問Siri,它就會處理相關數據,包括會議時間、地點,從辦公室到演出地點的車況,來給出建議。

簡言之,用戶不再需要專門打開一個App或網頁 ,通過Siri就能直接調用AI功能。

但從市場反應來看,蘋果在AI的創新不算驚豔,能否刺激到iPhone銷量也很難說。

CNBC預測有可能會在秋季時帶動一輪換機潮。但Forrester分析師Dipanjan Chatterjee認爲,蘋果的這些AI功能還不足以創造一個新的追隨者羣體。

蘋果的加入無疑將行業對AI手機的期待推到高潮。對於國內廠商而言,擁有先發優勢是好事,但高度開放的安卓生態的聯動性差是共識,AI加入後,難免會影響用戶體驗。相反,蘋果生態下,其對AI的整合能力有目共睹,跨設備的聯動是蘋果最大的優勢,有利於AI全局化地加入系統中。

在國內,廠商們正在尋找AI相關技術與智能手機深度融合的方式。

今年6月華爲開發者大會期間,華爲宣佈了“鴻蒙原生智能(Harmony Intelligence)”。同時,華爲小藝也迎來重大升級,不再是AI語音助手,而是系統級智能體,背後加持了盤古大模型5.0;榮耀始終將AI戰略重點放在端側,並堅定認爲端側AI是AI創新的新賽道;OPPO則認爲雲端和本地不矛盾,二者結合效果更佳……

行業發展初期,哪條路徑是最優解,行業尚未有定論。伴隨蘋果在AI領域邁出第一步,行業風向或將轉向端側AI。

榮耀CEO趙明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蘋果加入進來之後,讓行業風向轉至端側AI,大家這才發現原來AI使能硬件,AI重構操作系統,重構服務這件事情是這麼有前景。但是這些我們說了三年了,這種領先的時間差是我們做夢都沒想到的,做夢都會笑醒。”

從這點上看,國產手機和蘋果的差距正在縮小,但要想在銷量上超越蘋果,還需要多方面綜合的實力。

在孫燕飈看來,當下手機的換機週期超過40個月,對於國產手機而言,更關鍵的是頂住壓力,擴大全球市場的銷量。

當前,AI作爲最受關注的創新技術,引領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很難說,AI手機何時能成爲智能手機產業的“iPhone”時刻,但至少已經給手機市場帶來了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