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故事從新津月花村講起……
岳氏宗祠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南宋抗金名將、民族英雄岳飛所作的經典詞作《滿江紅》,因飽含着驅除韃虜、保家衛國的強烈情感,傳頌千古。
從“壯志飢餐胡虜肉”的慷慨自陳,到“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民間俚語,岳飛的故事流傳至今,岳飛精忠報國的精神也綿延百年之久。
而在新津
安西鎮月花村
有一座修建於160年前的嶽式宗祠
默默講述着
“武穆忠魂”岳飛的故事
岳家人從哪裡來?
“月花村”村名源於何處?
走進新津安西鎮月花村,沿着蜿蜒的鄉村小道前行,穿過一片茂密的竹林,一座斑駁的老建築豁然出現在眼前——這裡,就是由岳飛後人修建的岳氏宗祠。
宗祠修建於清同治三年(1864),由岳飛第二十三代嫡孫嶽逢陽主持修建,岳氏宗祠又名月花祠堂,當年岳飛八千里的功名,蘊藏在這裡。
岳飛,字鵬舉,宋朝相州湯陰(今河南湯陰)人,祖籍東昌(今山東聊城)。河南山東兩地,與四川相去甚遠,那麼岳氏家族又是從何處遷來?
史料記載,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湖北黃梅人嶽訓(岳飛十八世孫)到彭山縣任官,後攜四子定居新津,遂成新津岳氏始祖。
明崇禎年間,安徽合肥人嶽淵(武舉人、嶽訓的同宗)被蜀王朱至澍招爲婿,住進了成都蜀王府。崇禎十七年(1644),張獻忠攻陷成都,蜀王、郡主等投井而死,駙馬指揮將軍嶽淵戰敗,到新津金花壩投靠嶽訓,並續娶奚氏。
岳氏祀祖碑
嶽淵的後人中有一支遷居到新津縣太平鄉(今新津區安西鎮的月花村),漸漸發展成爲了當地大族,後來,這支岳氏出了位進士嶽逢陽。
嶽逢陽,字丹崖,天生聰慧、學習刻苦,於道光元年(1821)中舉,道光十二年 (1832)考中壬辰科進士。從清初到嶽逢陽中進士之前,新津僅有一人考中進士,堪稱鳳毛麟角。
嶽逢陽先後在湖南、雲南任地方官。同治三年(1864),嶽逢陽告老回鄉,在新津安西鎮月花村落下了腳跟,懷着對祖輩的欽仰之情,嶽逢陽主持建造了岳氏宗祠。
俯瞰岳氏祠堂
宗祠由前、後兩部分組成。前半部分是圍牆,後半部分爲四合院,其佈局爲懸山屋頂,小青瓦屋面,卯榫結構,爲川西傳統建築風格。
寬闊的正門面牆上雕龍畫鳳,被當地人稱讚爲“嶽花龍門子”。
值得一提的是,“月花村”村名的起源,也與岳氏宗祠的創建息息相關。
由於舊時鄉民文化程度低,誤將岳氏宗祠的“嶽”寫作“月”,宗祠被鄉民叫做“月花龍門子”,今之安西“月花村”也由此而來。
宗祠“三生三世”
岳飛精神在新津不斷傳承
經歷了160年的歲月洗禮,岳氏宗祠鐫刻着滄桑,也驚豔了時光,於2018年7月被列爲成都市歷史建築。
整座建築外觀呈淡黃的色調,牆面斑駁。屋內脫落的牆皮和裸露的青磚,無聲述說着岳氏家族的歷史。
祠堂正門上方左右兩側篆有“敦宗、睦族”四字,正門下方左右兩側刻着“琴棋書畫”四幅壁畫,體現岳家友善和諧、好學不倦的理念。
在正殿屋樑上,刻有許多黑色字跡,如“繩其祖武”“佑啓後人”等,希望後世能踏着祖先的足跡繼續前進,宗祠能庇護和啓迪後代。
時光流轉,歲月變遷,在岳氏宗祠160年的“經歷”中,也有一場屬於它的“三生三世”。
“第一世”,作爲岳氏家族的祠堂使用。岳氏宗祠最早是岳氏宗族供奉及祭祀祖先之地,內有靈牌數個,香爐、石碑各一。隨着歷史變遷,嶽祠堂的金龍、寶鼎、圍牆、龍門子、四角亭及葫蘆被毀,堂內靈牌、香爐蕩然無存,僅餘石碑一方,上面鐫刻了岳氏宗族輩分排行、共有財產和族規等。
“第二世”,作爲安西鎮“月花村小學”使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起,岳氏宗祠成爲月花村小學辦學所在地,彼時共有5個班,約200名學生,河邊的林場曾是月花小學的操場。
直到1994年,小學新校區落成,月花村小學校區整體搬遷,岳氏祠堂的小學生涯才宣告結束。
大門上方依稀可見“月花村小學”字樣
“第三世”,如今岳氏宗祠正在被重新修繕,打造“嶽祠堂”主題研學場景,開展古建研學活動,開設家國情懷課堂……它正以一種全新的德育場景呈現在大衆視野裡,弘揚着岳飛精神,傳承着報國之志。
研學活動
從祠堂到小學,再到研學基地……如今的岳氏宗祠既是岳家忠魂的棲息地,也是“精忠報國”四個字的現實詮釋,既是岳飛後人祭祖之地,也是岳飛精神的傳承之地。
歸來報明主,恢復舊神州。
岳飛精神永遠留存於後輩和世人心中。喜歡的岳飛你,一定要來岳氏宗祠前,感受岳飛將軍的浩然正氣,在祠堂中,聆聽迴盪千年的《滿江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