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雲的AI“野心”
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郭美婷
【編者按】AI宛如一輛高速行駛列車在時代中呼嘯前行,對於搶着上車的科技企業而言,算力的車票攥在雲廠商手裡。雲戰場從來不缺故事,時代週報與時代財經將攜手推出系列文章,細數雲廠商們降價、出海、纏鬥、開拓的商業故事,我們嘗試描繪AI時代的那朵最絢麗的雲。
在臺風“普拉桑”影響下,杭州近期烈日與陣雨交加。
雨水沒有澆滅與會者參加阿里雲棲大會的熱情。9月19日到9月21日,坐落於杭州市西南的雲棲小鎮國際會展中心迎來了一年中的人潮高峰。
圖源:時代週報記者攝
今年雲棲大會開放約4萬平方米展區,設置了人工智能+、計算、前沿應用三大主題館,還有三大主論壇和400多場分論壇。
“單今天上午,就有上百號人絡繹不絕地涌入我們展臺,大家都在問我們的模型有哪些應用場景和優勢。”9月19日,展廳內一大模型企業的工作人員告訴時代週報記者。
方磊(化名)已經來過好幾屆雲棲大會,今年他所在的企業從單純的參會者變成了參展者。他曾見證過馬雲坐鎮雲棲小鎮時的繁榮。後來囿於疫情,他缺席了後幾年的大會,直到去年才重返雲棲大會的現場。
“現在沒法和以前比”方磊坦言,但跟去年對比,今年雲棲大會還是要更加熱鬧一些。方磊觀察到,“今年AI已完全成爲主題了。你可以看到AI在各行各業的應用。去年AI只是一項技術,但是今年明顯已經有很多落地的應用了。”
圖源:時代週報記者攝
作爲AI底座,“計算”和“算力”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高度。“過去一年,阿里雲投資新建了大量的AI算力,但還是遠遠不能滿足客戶的旺盛需求。”阿里巴巴集團CEO、阿里雲智能集團董事長兼CEO吳泳銘在今年雲棲大會上感慨。
一年前,履新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的蔡崇信在雲棲大會上爲阿里雲的發展定了調——AI時代最開放的一朵雲。這是一條不同於國內多數雲廠商的路。
在去年雲棲大會後的財報會議上,吳泳銘首次提出“AI驅動、公共雲優先”戰略。隨後阿里雲開始了組織架構的改革,首次成立專門的公共雲業務事業部,以規模優先、擴大市場佔有率爲目標。
一年過去,阿里雲在自家地盤上“大秀肌肉”。
策略上,阿里雲延續降價和開源,百鍊平臺上的三款通義千問主力模型中,Qwen-Turbo價格直降85%,Qwen-Plus和Qwen-Max分別再降價80%和50%。
另外通義旗下多個模型完成了升級、迭代和上新,還發布通義千問新一代開源模型Qwen2.5。同時,雲基礎設施面向AI,從計算、存儲到網絡等多維度全棧優化。
除了阿里雲自己,雲棲大會還邀請了阿里雲的合作伙伴們,無論是更聰明的大模型,還是靈活跑動的人形機器人,抑或是全球首款AI汽車……阿里雲始終是嵌入到他們底層某一環節的“地基”。
吳泳銘說,“AI最大的想象力不在手機屏幕,而是接管數字世界,改變物理世界。”這是AI的魅力,也是阿里雲的野心。
圖源:阿里雲微信公衆號
十多年前,雲計算嶄露頭角,阿里雲在質疑聲中“破冰”,成爲了國內雲計算市場的領頭羊,市場份額多年保持第一。
如今,處在AGI變革的前夜,放眼望去,阿里雲在雲市場已經多出了許多對手,競爭和博弈是此前未有地激烈。
而阿里雲,正試圖把住AI的脈搏,完成下一次蛻變。
仍要做AI時代的“賣鏟人”
“阿里雲首先是一家雲廠商,進一步是AI(企業)。”阿里雲副總裁張啓在雲棲大會上接受時代週報等媒體採訪時強調。
會上,阿里雲CTO周靖人宣佈Qwen-Max全方位升級,性能已接近GPT-4o。
根據阿里雲提供數據,相比於去年4月發佈的初代通義千問大模型,Qwen-Max的理解能力提升46%、數學能力提升75%、代碼能力提升102%、幻覺抵禦能力提升35%、指令遵循能力提升105%,模型與人類偏好的對齊水平提升了700%以上。
圖源:企業供圖
AI的風吹了一整年,基礎大模型性能的提升滿足不了市場胃口。在大模型應用落地關鍵期,阿里雲需要拿出落地具體場景的能力。
因此,通義萬相、通義靈碼全面升級。通義萬相發佈了全新視頻生成模型,可生成影視級高清視頻,應用於影視創作、動畫設計、廣告設計等領域。此新模型的發佈也標誌着通義大模型已覆蓋文本生成、圖像理解、視頻理解、音頻理解、圖像生成、視頻生成等全模態場景。
升級後通義靈碼則可以完成更復雜、更全面的任務,例如脫離專業IDE軟件,在web端直接執行缺陷修改、需求分析、代碼實現、問題排查等任務工作流,縮短應用的開發週期。
除了打磨自家大模型,過去一年,阿里巴巴還積極出手投資,先後投出五大AI“獨角獸”:智譜AI、百川智能、零一萬物、月之暗面和MiniMax。這五家企業均亮相此次雲棲大會爲阿里雲“捧場”。
“我們和阿里雲的合作主要集中在彈性計算方面。”智譜AI的工作人員向時代週報記者介紹。但多數企業表示不便透露與阿里雲合作的情況。
圖源:時代週報記者攝
如果說大模型的進展更接近於在“數字世界”的佈局,那麼阿里雲與自動駕駛、人形機器人等廠商的合作,則指向了“物理世界”。
今年雲棲大會,小鵬汽車董事長CEO何小鵬駕駛了號稱“全球首款AI汽車”P7+來到現場。據介紹,這是全世界第一輛端到端的自動駕駛汽車。
圖源:企業供圖
“小鵬的自動駕駛的所有算力解決方案都在跟阿里雲合作,今天我們爲小鵬提供算力,提供座艙上的模型能力。”張啓表示。
小鵬汽車和阿里雲的合作始於2019年,當時小鵬汽車開始全面上雲並採用容器化部署業務。過去2年,小鵬汽車與阿里雲共建的AI算力規模提升超4倍。9月20日雲棲大會上,小鵬汽車宣佈車聯網、官網、商城、大數據等核心業務已遷移至阿里雲倚天實例,能夠節省超過20%的算力成本。何小鵬稱,將繼續深化與阿里雲的AI算力合作。
另一邊,NVIDIA DRIVE Orin系統級芯片實現了與阿里雲通義千問多模態大模型Qwen2-VL的深度適配,阿里雲、斑馬智行聯合NVIDIA英偉達推出了艙駕融合大模型解決方案。
人形機器人方面,據張啓介紹,今天有很多機器人創業公司在使用通義的開源或者閉源模型,這些模型變成了機器人的五官和大腦,這就是阿里雲跟產業的關係。今年5月,阿里巴巴也投資了通用機器人的公司逐際動力。
阿里雲在AI上投入了大量精力,但是AI不是它的最終目的和通向。
“不是說阿里雲非要自己做自動駕駛、阿里雲非要自己做機器人,阿里雲出去不是要把智能的事情全乾了。”張啓解釋,阿里的站位和定位,決定了它提供服務的第一層是底層的基礎設施能力,第二層是提供模型能力,並通過百鍊平臺、通義App向客戶交付。
本質上,阿里雲仍然要做AI時代裡“賣鏟子”的人。
再開源、再降價
在AI掘金時代,鏟子有需求,但關鍵是怎麼賣。
對阿里雲來說,降價策略仍在延續。
阿里雲相信技術優化和規模效應會帶來成本的大幅下降,就如吳泳銘所說,“模型推理成本指數級下降,已經遠遠超過摩爾定律。”
雲棲大會上,阿里雲宣佈百鍊平臺上的三款通義千問主力模型再次降價。Qwen-Turbo價格直降85%,低至百萬tokens 0.3元,Qwen-Plus和Qwen-Max分別再降價80%和50%。而在過去一年,通義千問API在阿里雲百鍊上的調用價格已經下降了97%,百萬Tokens調用花費最低降到了5毛錢。
圖源:企業供圖
“整個行業都在降價,現在API基本上不太能賺錢,主要依賴規模經濟帶來的邊際效應來盈利。”某大模型廠商相關技術人士告訴時代週報記者,底線可能在Deep seek(深度求索),只要不低於這家公司的價格可能都有得賺。
“降價對我們來說肯定是持續的利好,”從事IT行業多年的王鑫(化名)直言,但這也有點像早期的打車軟件大戰,是一個行業洗牌的過程。以現階段的公司參與量和用戶量來看,大家都沒有到一個能盈利的階段,現在屬於一個推廣的階段。
王鑫認爲,0元可能會引來很多無效用戶,但是低價能篩選出真正有需求的用戶。願意付費的用戶的價值是無可比擬的。哪怕是1000萬個用戶每人只支付0.01元,總價值仍然大於1億個無效用戶。
在他看來,這種商業模式有點類似於互聯網的商業模式,前期通過打價格戰佔領市場,一旦市場被佔領後再逐步收回成本,當然用戶也能從中受益。不過,現在打價格戰,只能說明這個行業在國內還沒有一家能真正登上龍頭的企業。
“從技術角度來看,誰技術的強,誰在價格上就更有優勢。同樣的配置我能跑出來更多有用的東西,那我就敢降價,打你的東西,這就是淘汰機制。”王鑫說。
但周靖人卻認爲“這不是價格戰!”在採訪中被問及降價問題時,周靖人強調,對於未來龐大的應用而言,現在雲計算的價格還是太貴了。
圖源:企業供圖
張啓將現在的AI比作1996年前後的互聯網,當時上網資費很貴。但後來運營商花大力氣搞基建,網絡費用變低才得以普及。現在阿里雲也在瘋狂地搞AI大基建,把資費降下來,纔有可能迎來未來應用的爆發。“不是說今天一定要算一個賬,馬上就能夠賺多少錢,或者馬上又到什麼樣的一個目標。”張啓表示。
不過即使阿里雲一降再降,阿里雲仍然賺到錢。根據阿里巴巴最新公佈2025財年Q1業績,阿里雲營收同比增長6%至265.49億元,AI相關產品收入實現三位數增長,公共雲業務實現兩位數增長,經調整EBITA利潤同比增長155%至23.37億元。
開源策略與降價策略一脈相承。雲棲大會上,周靖人發佈通義千問新一代開源模型Qwen2.5。Qwen2.5涵蓋多個尺寸的大語言模型、多模態模型、數學模型和代碼模型,每個尺寸都有基礎版本、指令跟隨版本、量化版本,總計上架100多個模型。據介紹,旗艦模型Qwen2.5-72B性能已超越Llama 405B。
據阿里雲公佈數據,截至2024年9月中旬,通義千問開源模型累計下載量已突破4000萬。
“開源(模型)提供極致的性價比,是讓生態發展起來。閉源(模型)針對企業級客戶的特殊要求,我們爲他們提供極致的能力。”周靖人表示。
在阿里雲開源平臺的技術人員林明(化名)的理解中,阿里雲做開源,最重要的目的是擴大阿里雲的影響力。“阿里現在投入大量的精力在AI這個領域,我們需要一個這樣的社區來展現我們的能力。”林明說,另外,如果用戶想接入社區,把模型上傳讓其他人使用,用戶是需要遵循社區規範的,阿里雲就成爲了這個開源環境的規則的制定者,這是很重要的。
林明表示,用戶使用開源模型後,阿里雲可以幫用戶在雲上部署,即使用戶不在阿里雲上運行這個開源模型,但這個模式是阿里雲研發的,這也能爲阿里雲引流,提高其影響力。
“我們履行了之前的諾言。”周靖人在採訪中無不自豪地說到,“‘阿里雲要成爲AI時代最開放的雲’,去年這句話也許聽起來是一個口號,希望今天大家聽起來這是非常具有事實依載的一句話。”
阿里雲的目標
打鐵還需自身硬。
對於雲廠商而言,最硬的實力莫過於基礎設施。
吳泳銘表示,在新增算力市場上,超過50%的新需求由AI驅動產生,AI算力需求已經佔據主流地位。
“未來幾乎所有的軟硬件都會具備推理能力,它們的計算內核將變成GPU AI算力爲主、CPU傳統計算爲輔的計算模式。”吳泳銘表示,阿里雲的單網絡集羣已拓展至十萬卡級別,正在從芯片、服務器、網絡、存儲到散熱、供電、數據中心等方面,重新打造面向未來的AI先進基礎設施。
此次雲棲大會上,阿里雲針對基礎設施做出了一系列升級。
例如,新上線的磐久AI服務器,支持單機16卡、顯存1.5T,並提供AI算法預測GPU故障,準確率達92%;首次推出GPU容器算力;網絡架構HPN7.0已可穩定連接超過10萬個GPU ;另外,阿里雲CPFS文件存儲數據吞吐升至20TB/s;人工智能平臺PAI已實現萬卡級別的訓練推理一體化彈性調度。
圖源:企業供圖
“表面上大家看到的是一句話‘AI的基礎設施’,但中間有很多細微的、重要的創新。”周靖人表示,AI技術的變革是系統化的技術變革,大模型的更新離不開基礎設施。如果沒有底層能力的支持,今天的模型研發、迭代等,都沒有可承載的地方。這是一個相輔相成、承上啓下的關係。
新基建一直以來都是阿里雲重點關注的戰略方向。2020年4月,阿里雲曾宣佈,未來3年將投入2000億元,用於雲操作系統、服務器、芯片、網絡等重大核心技術研發攻堅和麪向未來的數據中心建設。
4年多過去,吳泳銘這次在雲棲大會上宣佈:“阿里雲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強度投入AI技術研發和基礎設施建設。”
圖源:時代週報記者攝
阿里雲的目標是什麼?
據張啓透露,去年9月,吳泳銘上任後說了一句話:“阿里雲唯一的產品就是‘一張遍佈全球的理想的AI雲計算網絡’。”
作爲阿里雲的副總裁,張啓對此做了進一步解釋“你今天去看我們所有的發佈,都是圍繞着這樣一個理想的AI雲計算網絡在打造的。不管是從底層芯片,到存儲服務器、數據中心、供電到靈駿、容器。如果今天你用這句話去串,就可以看到我們所有的發佈都是圍繞這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