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雲還是阿里巴巴的那朵雲
每年秋天,阿里巴巴會召開其一年裡技術上最重要的盛會“雲棲大會 ”,幾乎每次都能彙集高級政府官員、行業組織、合作伙伴以及這家超級公司自己的最高管理層,從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阿里雲創始人王堅博士、剛剛卸任的前董事長兼CEO張勇,到本屆雲棲大會上,阿里巴巴的另一位傳奇蔡崇信。
10月31日,阿里巴巴和阿里雲在今年9月出人意料地更替管理層後,第一次舉辦雲棲大會,同時也是蔡崇信重新迴歸並擔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後在杭州主場的第一次公衆演講,他的關鍵詞包括“數字經濟”、“浙江杭州”、“雲上亞運會”、“AI開放生態”等。據其介紹,目前全國80%的科技企業和超過一半的AI大模型公司運行在阿里雲上。
雖然在商業化真正成熟之前,AI大模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提供雲計算服務的廠商仍然會是這輪AI熱潮的最大受益者。
其他高管方面,剛剛接任阿里雲董事長和CEO不到兩個月的吳泳銘既沒有演講,也沒有接受媒體採訪。在其主場盛會上,這位現階段的阿里雲一號位沒有任何公開發言和表態,只是坐在場下靜靜聆聽。關於阿里雲今年具體的業務介紹,都由阿里雲CTO周靖人代勞。
但是,還有很多問題懸而未決。按照五月份時任CEO張勇的計劃,阿里雲要在12個月內完全分拆並獨立上市,此外阿里雲還將引入外部戰略投資者。半年過去了,阿里雲無論內外,這一雄心勃勃且有明確時間表的目標都沒有任何進度更新,甚至就像房間裡的大象一樣,無人再予提及。
昂貴的AI
即便所有人都知道AI算力的成本會越來越低,其應用產品會越來越多,但那畢竟是將來的事情,在到達那個將來之前,仍需要接受若干年時間的發展,和幾百甚至上千億體量的虧損。對阿里雲來說,這個缺口由誰來補,就成了一個問題。資本市場、外部戰略投資者、還是阿里內部?
從全球範圍來看,除了各大巨頭,可能只有孫正義和跳過孫正義的石油錢有可能願意接受這個級別的虧損。而衆所周知的是,當雲和AI越來越成爲阿里巴巴想要的那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外部的錢就越不可能參與到中國雲計算事業的發展中來。
但目前AI算力仍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AI大模型初創公司中最耀眼的明星Anthropic和OpenAI,兩家就從谷歌、亞馬遜和微軟這些巨頭身上總共融到了兩百多億美元。由於昂貴的AI算力成本,這些現金中的大部分都會以購買雲服務的方式回到它們股東的報表收入中。根據加州知名VC a16z在今年1月的估算,第三方模型供應商將大約一半的收入花在雲基礎設施上;自己訓練模型的初創公司,則把早期輪次融資的80-90%都花在了雲服務商上。
與它們有所不同的是,在中國,無論是文心一言還是通義千問,都得依託於百度和阿里的自身成熟業務場景來發展;而百川智能、智譜AI等大模型創業公司,則同樣一邊拿中國互聯網巨頭的投資,一邊做它們的客戶。
這個模式由微軟在四年前首次投資OpenAI時開創。我們無法確認,在中國互聯網巨頭對百川智能們的投資協議裡,是否會有購買股東雲服務的條款——但我們可以確認的是,對阿里雲、騰訊雲這樣的巨頭雲計算部門來說,通過向人工智能創業公司提供雲服務的方式,一定能攤薄自己爲了建設AI算力而付出的高昂成本,還能在向外部客戶提供服務的過程中積累經驗,發現並解決問題。
由於OpenAI的前瞻性和突破性,早期就對其押注的微軟已經慢慢開始收穫成果。在不久前發佈的三季報中,微軟的雲計算服務Azure收入與去年同期相比強勁增長29%,不僅增速止跌回升,而且超出了市場預期。
投資款來自於集團成熟業務貢獻的利潤,通過創業公司的大量消耗,又成爲了集團雲計算業務的收入,順便培育起自己的大模型團隊。對雲計算業務來說,這個買賣簡直穩賺不賠。
但成本仍然是一個大問題。儘管有外部客戶購買和摩爾定律的存在,現階段的AI算力成本仍然居高不下。據WSJ上個月的報道,微軟利用OpenAI的技術推出的GitHub Copilot已經被超過150萬人使用過,但由於運行成本太高,一直處於虧損狀態。報道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稱,今年頭幾個月,微軟平均每月在每個用戶上要倒貼超過20美元,有些用戶每月給微軟帶來的損失甚至高達80美元。
現實情況是,與普通的傳統雲服務相比,基於越強大AI模型的雲服務,就越爲耗能。但除電力能源的大量消耗之外,中國雲計算廠商還面臨着AI算力短缺的灰暗前景,這意味着,如果想要達到與國外同行同等的AI算力效率,中國雲計算廠商要付出更加高昂和持久的代價。
這些代價不是阿里雲能獨自承擔的。在去年終於扭虧爲盈後,阿里雲的收入和利潤都仍徘徊不前。同期,由於研發通義千問的達摩院人工智能團隊併入,使得阿里雲又多了一個龐大的成本部門——當然,這個成本部門很可能會在未來回饋阿里雲,可至少在當下,阿里雲需要更多的幫助乃至輸血來渡過投入期。雖然去年阿里雲經過一個強調業務盈利的時期,但根據這次阿里雲高管在媒體採訪時的迴應,現階段的目標不可能是減虧。
而在整個阿里巴巴集團之內,只有淘天集團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利潤中心。2023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在人民幣453.71億元的阿里巴巴集團經調整EBITA中,淘天集團貢獻了493.19億元,因爲被其他業務虧掉了一些。站在阿里巴巴集團的角度,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無法脫離於阿里巴巴的阿里雲
阿里巴巴今年豪情萬丈的“1+6+N”大分拆,阿里雲是那個“6”中的一個,而且本來可能是最先“成熟一個,上市一個”的業務,但現在短期內可能很難分拆出來了。
歸根到底,阿里雲還是阿里巴巴的那朵雲,它無法脫離於阿里巴巴獨立生存,此前的上市計劃也將遙遙無期。
如果按照今年8月份及之前的安排,前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兼CEO張勇卸任後,本來還將保留阿里雲智能董事長兼CEO的職位。除了張勇需要全身心投入到阿里雲智能集團的業務及分拆上市中之外,另一個理由是“考慮到分拆過程中公司規範化治理的要求,張勇個人不宜再同時擔任兩家公司董事長與CEO職務”。
但9月10日蔡崇信履新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後的第一封全員信打破了所有人的預期:張勇一併卸任了阿里雲董事長和CEO的職務,均由吳泳銘接任。
“隨着改革的平穩過渡,逍遙子向集團提出他將卸任阿里雲董事長與CEO的職務。經過慎重的考慮,集團董事會尊重逍遙子的決定”,蔡崇信的全員信如此寫道。於是,吳泳銘兼任了阿里雲一號位,不同業務手心手背都是肉。
而這也同時意味着淘天集團將無法全力拼殺更加殘酷的電商戰場。雖然拼多多和抖音電商攻勢兇猛,海外又是SHEIN和Temu的天下,但淘天要照顧整個阿里巴巴的未來,它必須要養家餬口,至少要爲阿里雲接下來重注AI之後可以預見的多年虧損負責。
爲此,除了在雲棲大會上用鼓舞人心的口號去預言未來的王堅博士,其實蔡崇信的表態也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從底層算力到AI平臺再到模型服務,阿里巴巴將加大研發投入,推動阿里雲進行全面的技術升級和創新”。這如果用大白話翻譯,就是阿里當下賺錢的業務要養着阿里雲;阿里雲現在的任務不是賺錢、不是扭虧爲盈、不是降本增效,而是成長,且只是成長。
“計算,爲了無法計算的價值”——在2023年的雲棲大會上,阿里雲用回了多年前的品牌slogan;主論壇的最後,阿里雲請回了身着一襲阿里人熟悉的藍白格子衫的王堅博士壓軸演講,聊他所擅長的預言和未來,“人工智能和雲計算的結合,是雲計算的第三次浪潮”;在對外的所有物料中,阿里雲也不再使用阿里雲智能——這是前任董事長和CEO張勇在任時的名字。
於是,在本屆雲棲大會上,一個早年阿里人更熟悉的阿里雲回來了。有人說,這是迴歸初心;也有人說,這是歷史的倒退。最終如何評價,或許還得靠未來的阿里巴巴才能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