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三重論:臺灣五大族羣的歸宿

(圖/本報系資料照)

當前在臺灣社會的五大族羣,當然應該要有自己的祖國認同,只是這種祖國認同需要經過細緻的詮釋。敝人在這裡要闡釋有關臺灣五大族羣的「祖國三重論」,來讓大家共同的精神歸宿獲得清晰的梳理:

首先就是民族祖國,這是指父系祖國(fatherland),意即孕育中華民族這一道統的中國,這個祖國依憑着智慧而凝聚出中華民族,使得中華民族與人類其他民族最大的差異,就是區隔「我族」與「異族」的標準在智慧,只要行事不按照內聖外王的態度來修己安人,那就是精神意義的「夷狄」,只有行事按照內聖外王的態度來成己達人,那就是精神意義的「華夏」,因此,這種中華民族並不是單一民族,而是真正意義的「聚民成族」,只要能讓智慧獲得凝聚,其人民的集合稱謂就是中華民族,其環境就是我們的祖國。

再來就是民生祖國,這是指母系祖國(motherland),意即孕育中華文化這一學統的中國。中華民族與中華文化實屬陰陽兩儀在交替循環,中華民族是中華文化的剛性硬體;中華文化則是中華民族的柔性軟體,面對無數的蒼生,如何讓大家安和樂利的生活,這種智慧的構思就發展出中華文化,其文化的實踐就能凝聚出中華民族,但中華文化的實踐過程需要將智慧轉成知識,這就要像《易經.繫辭上》說的「開物成務」,意即開通萬物的道理,使得人事各得其宜,這就要將智慧轉成知識,讓大家過着有文化的生活,其環境就是我們的祖國。

能讓人安身立命的環境,就是我們的祖國。但安身立命並不是拿個人幸福做單位,而是家庭幸福做單位,中國人素來最重視家庭關係,家庭中的日常生活就是實踐中華文化最重要的場域,當人不能在日常生活做到「修身,齊家」,就無法談「治國,平天下」,我們觀察一個人是否是中國人,不應該從人口頭表示的認同來做標準,而應該從其行事風格來做判斷。

人如果不重視家庭生活中的「團體我」,呼喚彼此來凝聚中華民族就變得毫無落腳點,中華民族的道統與中華文化的學統是中華認同的兩大基石,彼此具有陰陽互補共生的關係。

最後就是民權祖國,這是指鄉土祖國(homeland),意即能讓前兩者永續發展的公共場域就是我們的祖國。中華民國的「中華性」,來自凝聚中華民族來實踐中華文化;其「民國性」則是將中華文化的價值觀變成具體的綱領與制度,這就是藉由《中華民國憲法》來呈現的法統。因此,《中華民國憲法》能落實民權的場域就是我們的祖國,對於生活在臺灣社會的五大族羣來說,中華民國主權範圍所在都是我們的神聖鄉土,中華民國的治權範圍所在則是我們的實質鄉土,生活在神聖鄉土與實質鄉土上的子民都是我們因憲法而獲得凝聚的同胞。

因此,臺灣社會五大族羣的祖國在哪裡?我們的祖國就是「中國」,但這個中國是依據民族祖國而構成「中華民族的中國」;依據民生祖國而構成「中華文化的中國」;還有依據民權祖國而構成「中華民國的中國」。只有道統、學統與法統共同整合,「三統交融」於社會中,中國人才能視作「迴歸祖國」,活出民族有尊嚴、民生有樂利與民權有保障的人生。

當前的中華民國,受到極大的威脅與侵蝕,使得中華文化日漸消失,更令中華民族橫遭解構,但我們不能因臺灣社會當前的亂象而遺忘自己的祖國,更要想辦法修復與挽救我們共同的精神歸宿。(作者爲國立宜蘭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