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內卷,培養出具有陽光心理的孩子,家長可以這樣做

引言

很長時間以來,在教育領域一直盛行內卷現象,對家長來說,似乎已經是司空見慣。

可對孩子們來說,他們面臨的挑戰與壓力也可不小。他們最大的壓力來自於學習壓力,實質上就是升學壓力。

這種壓力,或許會催促孩子們更快地成長,但也不可避免地會給他們的心理帶來沉重的負擔。

近年來,中小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生率呈現上升趨勢,嚴重者甚至走上極端之路,和老師、父母一言不合就做出極端舉動,這在現實中已不鮮見。

在物質生活日漸豐富的今天,爲什麼孩子們的心理問題卻越來越多?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在一味追求學習成績的過程中,有意無意地忽視了孩子的心理需求,甚至走偏了教育方向。

當問題擺在我們面前時,我們又該如何去做,才能幫助孩子建立健康、陽光的心理狀態?這些都是我們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

01 學習成績並非孩子的全部

客觀來說,學習成績非常重要,沒有一定的分數,是考不上理想學校的。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問題。

但學習成績又並非孩子的全部,換句話說,學習成績不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標準。

但問題在於,有不少父母眼裡只有孩子的分數,其他方面就一概看不到。

就像我的一位朋友的孩子,明明非常優秀上進,學習成績在班上屬於第一梯隊,但因爲父母不滿足,總是對她不斷提出更高的成績要求,導致孩子感到壓力山大。

這不由得讓我們反思:我們是否過於偏重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忽視了他們的身心健康和其他方面的發展?

衡量孩子是否優秀,不能只看考試分數,而在於全面發展,也就是要從多元化去衡量孩子的價值。

我們要鼓勵孩子在諸如藝術、體育、社交等方面去嘗試和發展,讓他們的能力得到全面地提升。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應該是引導者,而不是施壓者。家長要不斷地鼓勵孩子去探索自己的興趣,發展自己的潛能,淡化對考試分數的過度關注。

02 不以“我都是爲了你好”的名義控制孩子

“我這還不都是爲了你好”,這是許多父母爲自己控制孩子的行爲辯解的常用語。

然而,這種以愛的名義進行的控制其實是對孩子個體自由的剝奪。

在這種過度控制之下,孩子只會感到被束縛,而不是感到被關心和保護。

我們要打破家庭教育認知上的種種誤區,尤其是要摒棄那種控制孩子的行爲。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面臨着種種選擇的問題。在不超出孩子能力範圍之外,孩子應該有一定的選擇權。

父母的教育職責之一就是要尊重孩子的獨立性,讓他們有足夠的空間去探索、去嘗試,而不是替孩子做出所有的決定。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學會如何獨立思考,學會如何做出自己的選擇;才能真正地在嘗試和失敗中成長,而不是在父母的控制下變得畏首畏尾、毫無主見。

03 保護孩子的獨立性

孩子是否具備獨立性,對其心理健康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生活常識告訴我們,一個能夠獨立思考,獨立行動的孩子,不僅能更好地應對學習和生活中的挑戰,也更能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

相反,如果孩子欠缺獨立性,他們可能會在學習和生活中過度依賴父母,缺乏自我決策的能力,甚至可能因此失去自我價值的認知,成爲他人眼中的“巨嬰”。

如何在愛護孩子的同時,尊重並保護他們的獨立性呢?我們不妨從以下三個方面去保護孩子的獨立性。

◐第一,作爲父母應該明白,孩子並非自己的附屬品,他們雖然年齡小,但在人格上完全是獨立的,父母應該允許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因此,從尊重孩子的人格的角度來說,父母需要尊重孩子的選擇,並願意傾聽他們的聲音。

◑第二,父母應該給予孩子足夠的自由和空間,讓他們有機會自己解決問題,獨立完成任務。

在這個環節當中,父母也需要通過鼓勵和肯定,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讓他們相信自己有能力獨立面對生活。

◐第三,父母要避免過度干預孩子的生活,讓他們學會自我調節和自我管理,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出人格獨立、生活獨立的孩子。

結語

說千道萬,孩子的成長不是一帆風順,總會有潮起潮落的時候。做父母的,應當以更加開放、包容和理解的心態去陪伴孩子的成長。

孩子在未來終究是要獨立面對這個世界的,因此,我們要有未雨綢繆的意識,信任朝夕相處的孩子,對孩子成長適度地放手,相信他們能成爲更好的自己。

讓孩子在被愛和尊重中,找到自我,實現自我,最終成長爲有能力面對生活的挑戰、具有陽光心理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