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費媽的孩子,都是這樣養出來的
很多網友都說,只要自己在家,喊媽就成了自己的口頭禪。
假如回到家,媽不在,第一句話,絕對是:“爸,我媽呢?”
似乎,只要孩子一出生,媽媽就成了家裡最忙碌的那個人。
忙了工作忙家庭,忙了孩子忙公婆。
好不容易,給自己留了點兒時間,孩子就算掘地三尺也要找到她。
但,媽媽也是人,也有夢想,也需要自己的空間和社交。
找到對的養育方式,纔是對彼此的成全。
有人曾算了一筆賬,在我國,把一個孩子養到17歲,大概需要53.8萬元。
聽起來似乎是筆鉅款。
但如果把一個媽媽的心血折算成金錢,則不知道要高到哪裡去。
畢竟,從孩子出生開始,“媽媽”這個title就摘不掉了。
自己操心,孩子依賴,讓很多媽媽常年費神、費心、費力。
1、996算啥,輔導作業才心累
曾看過一個報告,超8成的父母下班後都要輔導孩子的作業。
而媽媽,更是其中的主力軍,每天平均時長達67.7分鐘。
關鍵是,遇到有些皮的孩子,會把媽媽氣得笑了哭、哭了笑,有些脾氣急的,甚至還被氣出了乳腺增生。
前兩天,一位連雲港的寶媽,就因輔導孩子寫作業,直接被直接被氣到“心裂”。
好在搶救及時,最終脫險。
但能從輔導孩子這個現場上下來的,百分百是一枚鐵血寶媽。
2、忙了學習,還要忙生活
除了要輔導孩子們的學習,媽媽身上還有一個重大責任,就是照顧孩子們的衣食住行。
很多家庭,孩子們光顧着學習了,對家務一竅不通。
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說,幹個啥都要喊媽。
前段時間有個新聞就說,男孩長到十幾歲,還要媽媽幫着繫鞋帶。
更別說,孩子一生病,媽媽就得連軸轉個好幾天。
怪不得,都說一孕傻三年。
這傻,倒不是真的大腦結構變了,而是被孩子累的。
3、最怕的,是有個情緒不穩定的baby
公交上、地鐵上、高鐵上、飛機上,很多人都害怕遇到個“熊孩子”。
但這種苦,還只是短暫的一程。
很多媽媽,遇到個脾氣不好的孩子,就難了。
輕不了,重不得,處理不好,就是好幾年。
更不要說,很多孩子進入青春期,叛逆的勁兒就來了。
一句話不對,就能和媽媽生一天的氣。
這期間的壓力和心酸,又能和誰去說呢?
4、沒成型的小樹苗,最怕被帶歪
有些人說,放手吧,讓孩子自己闖一闖,讓他們自己去交友、去學習、去綻放。
但對於一個老母親而言,就是害怕自家這個還沒成型的小樹苗,被別人帶歪了。
有時候,孩子的毒友誼,就比早戀更可怕。
在還沒有樹立起正確價值觀的年紀,如果旁邊一直有人煽風點火。
輕了被叫家長,重了去派出所救人。
孩子的社交之路,也是道阻而長遠。
很多時候,老母親害怕的,到也不是自己累。
而是自己用的方式錯了,把孩子也養廢了。
因爲,媽媽的過度付出,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負擔。
在影視劇《小捨得》中,田雨嵐就爲兒子子悠操碎了心。
學習上,她比子悠更緊張更上心:
她認真研究各類教材,有時候筆記,做得比老師講得還詳細;
她通過各種渠道去探索一手消息,每天都研究最新的教育政策;
雖然子悠只有小學五年級,但田雨嵐卻爲他報了好幾個輔導班,兩人每天都是穿梭於“學校-家-輔導班”這樣的三點一線。
生活中,她更是把兒子照顧得無微不至。
不讓子悠養昆蟲、不允許子悠踢足球。
甚至因爲擔心子悠發胖影響智力,連兒子多吃一塊西瓜都不行。
只是,這樣全心全意的付出,卻沒有一個好的效果。
孩子成績越來越差,還差點兒得了抑鬱症。
她自己也是心力交瘁、敏感易怒,毫無幸福可言。
其實,自己過得疲憊的媽媽,孩子也不會幸福。
因爲媽媽的努力和期待,會從言語和行爲中流露出來,轉而變成孩子的壓力和焦慮。
但是,孩子們內心去完成滿足這份期待的動力又不足。
所以,肩膀上的擔子,就會很重。
繼而原本活潑開朗的孩子,就會變得膽小懦弱,畏懼周遭的一切。
更可怕的是,媽媽一旦越位,孩子的成長就會變得缺位。
在對媽媽日復一日的依賴中,孩子很難培養起自己的獨立性和責任感。
在他們日益長大的過程中,也很難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履行好自己的社會角色。
《積極心理學期刊》中的一項研究就曾顯示:
父母的控制行爲和孩子以後生活中的心理健康問題之間存在關聯。
家長控制慾過強,孩子長大後獨立性較差,依賴性較強,幸福指數較低。
媽媽處處擔憂,事事遙控,孩子不會變得更好,反而會變成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巨嬰”。
楊瀾曾說過:
“一個媽媽最大的成功,是讓孩子成功地離開自己。”
畢竟,在成長的路上,媽媽是助力,還在纔是主角。
與其無效焦慮,不如將心態變得“佛”一點。
1、把選擇權交給孩子
中國式家長,似乎總是喜歡替孩子去做決定。
他們總是覺得,自己吃過的鹽比孩子吃過的米還多,孩子就該聽自己的。
但是,每一個人的路,都需要自己去走。
把選擇權交還給孩子,才能把真正的自信交還給他們。
在影視劇《玫瑰之戰》中,顧念的教育方式,就是讓孩子自己做選擇。
不管是大事,還是小情,她都能把女兒當成一個有獨立選擇權的人來看。
這既讓女兒感覺受到了尊重,也能夠更坦然地面對生活中的各種事情。
“乖”,不應該是孩子身上唯一的標籤。
能爲小事做選擇,能爲選擇承擔責任,才能真正地長大。
2、允許孩子去吃苦
很多父母,都害怕孩子吃苦。
所以,替他們幹着,幫他們幹那。
但古話說得好:“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
人生,就是在一次次大膽嘗試、在一次次摔倒又站起來中,才變得豐富多彩。
還記得蘇翊鳴嗎?
十幾歲的他,不僅在北京冬奧會上憑藉高難度動作屢屢令全場歡呼,還拿到了清華大學給出的offer。
而這,既是源自於內心深處對滑雪的熱愛,也是源自他一次次跌倒後爬起來的自信。
從事極限運動,蘇父蘇母當然不放心,但他們願意陪兒子一起去探險,也允許孩子去吃苦。
這種放手,也讓蘇翊鳴成了小蘇神,讓他艱辛中收穫了飛躍,在淚水中取得了進步。
3、成爲孩子的榜樣
卡塔琳·卡里科是2023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獲得者。
她和搭檔用最短的時間研製出了新冠疫苗,挽救了數以萬計人的性命。
因此,她也被人們稱爲“拯救了大半個世界”的女人。
但真正令很多人沒想到的是,她的女兒居然是奧運賽場上的兩屆金牌得主——蘇珊·弗朗西亞。
有人曾問卡里科,她的成功秘訣和育兒心得。
她說:“你不必在家庭和事業之間做出選擇,你不必過度幫助你的孩子,你的孩子會以你爲榜樣。”
的確,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言傳身教。
正是在卡里科對科研的執着,才讓弗朗西亞在體育上也同樣可以迎難而上。
優秀的媽媽,是孩子一生的燈塔。
她們不會讓自己過度慌張,而總是在自己的領域閃閃發光。
所以,孩子在他們身上,感受到的不是壓力、暴怒。
而是溫暖、力量和對未來的追求。
所以,孩子在長大後,也會變成同樣優秀的那個人。
文末點亮【在看】,願你成爲自己的力量,成爲孩子的榜樣。
作者 | 納豆,我在彈指間環遊地球。個人公衆號:四五頁(dreaminggirls3)
主播 | 應猶,公衆號:枕邊經典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