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天下:劉必榮》中歐投資協定4個面向
2014年開始談判的《中歐投資協定》達成共識,卻有外媒大爆美國成輸家的內幕。(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經過7年的談判,中國大陸和歐盟終於在去年年底簽署了投資協定,爲中歐的關係與國際貿易秩序往前推進了一步。
據2019年的統計數據,歐盟是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第二大進口來源地、最大出口市場。中國是歐盟第二大貿易伙伴、第一大進口來源地、第二大出口市場。投資協定簽字後,中國大陸對歐盟開放了新能源汽車、雲計算服務、金融服務和健康等產業,歐洲則讓大陸進入了部分的新能源項目。這份協定也是中國第一份履行國有企業行爲義務和全面透明補貼規則的協定。在歐盟關心的強迫勞工問題上,北京也承諾致力於批准國際勞工組織的基本公約等保護勞工的條款。
這樣一個投資協定,包含了至少4個可以觀察的面向。第一是協定的本身。中國大陸去年簽了3個重要的貿易協定,除投資協定之外,另兩個是中美第一階段的貿易協定,以及RCEP。中美貿易協定沒有觸及大陸對國企補貼的結構性問題,RCEP沒有觸及投資的問題,但中歐投資協定都談到了。一些分析指出,將來主導國際經濟的就是中國、歐盟、美國。中歐投資協定勢必會影響中美與美歐之間的貿易談判,從而影響到整個國際經貿的建制。這是宏觀面的意義。
第二個面向是看歐洲。德國是投資協定後面主要的推手。但到投資協定要執行的時候,歐盟的主席是法國。所以現在要看的是馬克洪對中國的政策。馬克洪承襲戴高樂以來的法國傳統,不願唯美國馬首是瞻,所以強調戰略自主。去年王毅訪歐時,也表示中國樂見法國的戰略自主。但是戰略自主不等於對中國友善,馬克洪過去就不斷批評歐洲有些國家對中國太過一廂情願。義大利加入一帶一路後,馬克洪也呼籲歐洲在對中政策上應該協調一致。所以馬克洪時代的歐盟會如何落實投資協定,如何緊盯中國履行新疆的勞工保護承諾,也成爲我們觀察的重點。
第三個面向是從大陸的角度來看。孫子兵法講,「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去年12月1日,北約公佈了秘書長委請10位專家撰寫的願景報告,指中國是潛在的軍事威脅,呼籲北約30國團結起來因應中國的威脅,並與印度、日本、南韓深度合作,共同遏制中國。報告表示中國的軍事威脅將擴張到歐洲,直接威脅到盟國的安全。面對這樣的鷹派主張,北京當然亟思破解。尤其拜登上臺後,美歐關係勢必回暖,到時美歐聯手對抗中國的態勢一成,北京將限於被動。所以必須在這之前,在對歐關係上做出關鍵的讓步,先把歐洲拉過來再說。這就是伐交之計。
於是就有了第四個面向,美國視角。拜登團隊在協定簽字前,呼籲歐盟在中國問題上應與美國多協商,結果歐洲不聽。美國因此感到憤怒,這對映出中國伐交的成功,也證明了美國領導力的衰退。拜登表示上臺後美國將重新領導世界,但是川普4年,國際社會並沒有停止轉動,世界在不同議題上已經出現了不同的領導,後川普時代再也回不到前川普時代。所以與其觀察美歐關係,或拜登如何重建跨大西洋夥伴關係,不如說在美國領導地位不再的情況下,國際秩序將呈現什麼樣的樣貌,更值得我們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