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媒體人:石齊平》美國合縱戰略勝算幾何
3月18至19日,在美國阿拉斯加州安克拉治舉行的美中高層戰略對話成爲舉世關注的焦點。(圖/新華社資料照)
中美安克拉治會談針鋒相對之後,等於向全球不再掩飾地宣告,新世紀的兩強霸王之爭正式揭開序幕;同時也意味着全球所有國家都將面臨被迫選邊的壓力與窘境。
其實,早在2010年中國GDP超過日本之後,中美即雙雙掉入了老大老二矛盾的「修昔底德陷阱」。當時上任未久的歐巴馬就採取了從全球退縮,卻針對中國的「重返亞太」戰略;8年之後,川普繼之,且拉長戰線,成「印太戰略」。
但12年下來,老大不但未壓住老二,甚至還因爲差距逐年縮小還有被老二反超之勢,於是第三回合登場的拜登不得不卯足全力,以全面進攻、全面脫鉤、全面統戰的方式對付中國──於美方有利處進攻,於美方不利處脫鉤,而無論進攻與脫鉤,都積極拉攏、脅迫包括盟友在內的一衆國家形成統一戰線,借用中國的歷史概念,美國玩的就是「合縱」戰略。只怪美國人不諳歷史,歷史上合縱戰略幾無成功之例,最著名的即2000多年前六國合縱滅秦卻爲秦所滅的故事。
合縱之難,首先難在若成員少,無合力,但成員一衆,觀點難求一致,且利益分歧;正因如此,就容易被對手楔入甚至離間而壞了大局。戰國時期,六國之間合縱之策屢現,或3、4國,或5、6國,均未成事。除此之外,秦之最終滅六國完成一統,還有經濟邏輯。
近有公孫策先生爲文指出,當時天下由於鐵工具普及,生產力躍升,物質流通與交易纔是天下人的一致需求,然而當時各國度量衡、貨幣制度紊亂,甚至各個諸侯國內部都未能統一。與各國不同,秦自商鞅變法之後,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車軌統一,這樣的秦制自然極有利於貨通有無的貿易,成爲天下人之嚮往。由是觀之,外交、軍事之外,經濟亦是影響或決定合縱戰略成敗的關鍵因素。
鑑古論今,美國拜登時代對付中國的合縱戰略,撇開外交、安全的部分不談,經濟的合縱主要有兩大部分,一是供應面的脫鉤,比如切斷各國與中國之間的要素鏈、生產鏈及技術鏈,讓中國作爲一個全球最大工廠出現運作上的困難;二是需求面的脫鉤,比如採取報復性關稅,對中國作爲一個世界最大貿易市場給予窒息壓力。
美國此一完全違反全球化精神的合縱戰略行不行得通,必須有兩個形勢:
一、全球經濟處於什麼狀態?是供過於求還是供不應求?形勢十分清楚,自從40年前中國改革開放並融入全球化體系後,迄今未出現全球性的商品價格膨脹的現象,加上進入新世紀以來的網絡經濟,總的來講,是一個生產力富餘過剩的狀態,這一點,酷似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市場是王」。
二、全球的市場在哪裡?無需多想,當然就是中國。必須看到,中國14億人口規模的市場迄今仍是一個未飽和的市場,隨着交通與基礎建設的普及,及脫貧扶貧政策的推進,全球恐怕還看不到有哪一個市場比中國更大更有潛力。在這樣的形勢與趨勢下,美國作爲合縱聯盟的盟主,想要嚴格約束其盟員違抗市場誘惑,挑戰經濟邏輯,並非易爲。
歷史何以一再重演?當然並非巧合,而是其中的邏輯未變。新世紀的美國合縱,或許將再給歷史添上一個新的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