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隨進藏達人 重訪文成公主出嫁之路

唐竺古道地圖 圖 《入藏八線》內頁

唐竺古道是一條國際路線,由唐蕃古道和蕃竺古道兩段組成:唐蕃古道是唐初文成公主入藏的路線,起點爲唐朝長安(今西安),終點爲吐蕃邏些(今拉薩);蕃竺古道是吐蕃經尼泊爾去往天竺(今印度)的國際通道。行走在這兩條古道上的歷史人物不少,最著名的是肩負和親使命的文成公主和代表唐太宗李世民出訪的外交家王玄策。沿着兩位古人的足跡,可以進行一次古今景觀差異較大的別樣尋訪之旅。

唐蕃古道段

西安,大唐耀眼光芒的原點

長安(今西安),是唐竺古道的起點,也是文成公主進藏之前生活的地方。在無情歲月的“廝殺”下,如今西安城裡能嗅到的長安氣息已經不多了,但在陝西曆史博物館大雁塔等地,還可以感受到一些大唐的信息。此外還有一個去處,那就是西安城西北角的一座小寺院,不少西安人都不知道的廣仁寺。建成於清朝康熙年間的廣仁寺雖然和大唐相差好幾百年,但確實與文成公主相關。清朝入主中原後,清政府爲達到鞏固西北邊陲的目的,希望將陝西建設成大清帝國經營西北、西南蒙藏地區的軍事基地,1705年,康熙在西安修建了一座藏傳佛教寺院,賜名廣仁寺,寓意“廣施仁德”。廣仁寺不大,佈局有序,供奉文成公主塑像,是漢族地區唯一供奉文成公主像的地方。

遠處是大名鼎鼎的大雁塔。大雁塔是玄奘法師爲供奉從天竺帶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經典,在唐長安城大慈恩寺的西塔院建造的磚塔。攝影/程偉剛

天水, 西出長安的第一重鎮

西出長安,行進342千米,抵達唐竺古道上的第一座重鎮——天水。按照現在自駕的時速,從西安出發四五個小時就可以抵達天水。唐貞觀十四年(640年),馬車時速一般在15至20千米,文成公主的隊伍從長安趕往天水,要走大約23天。天水這個名字,據說是漢武帝根據“天河注水”的傳說命名的。唐朝時這裡叫秦州,有着相對完備的生活配套設施,因此成爲文成公主的送親隊伍西出長 安以後的第一個重要補給站。

天水,人文薈萃,人傑地靈,伏羲廟、玉泉觀都是當地名勝,最值得推薦的要數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麥積山石窟。麥積山在天水市東南方50千米的北道區麥積山鄉,是西秦嶺支脈小隴山中的一座孤峰。麥積山因形如農家麥垛而得名,山崖拔地而起,高約142米。麥積山現存洞窟194個,集中了後秦、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十幾個朝代的塑像7200餘尊,壁畫1300多平方米。如果說敦煌莫高窟側重於絢麗的壁畫,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的石刻最爲壯麗,那麼麥積山石窟就以精美的塑像聞名於世。麥積山是中國罕見的跨越朝代衆多的巨大雕塑博物館。

甘肅天水麥積山,自後秦至明清一直在開窟造像。幾近垂直的崖壁上,大小龕像密如蜂房,初冬雪後更顯莊嚴。攝影/王金

蘭州、樂都西寧,大唐境內的古老行程

甘肅博物館有幾樣寶貝,值得特意前往。首先是“銅奔馬”,也就是大家熟悉的中國旅遊的標誌,它出土於甘肅武威的雷臺漢墓:其次是“郵驛圖”畫磚,它出土於嘉峪關魏晉大墓,畫中的郵差沒有嘴,意思是作爲郵差要遵守職業道德,保守他人秘密,這幅畫被確定爲中國郵政的標誌;再次就是《儀禮》木簡,這是目前所見

《儀禮》的最古寫本,在版本校勘上有很高的價值,同時是漢代墨寫隸書的上品,也是研究漢代簡牘制度的珍貴資料。從甘肅省會蘭州到樂都只需要3小時車程,而在文成公主生活的時代,可能需要走10天甚至更長時間。樂都的人文歷史積澱非常深厚,尤其是樂都柳灣的彩陶博物館,能反映出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青海地區的空前繁榮。

甘肅省博物館的藏品“馬踏飛燕”。銅奔馬三足騰空,右後蹄下踏着一隻飛鳥。這是東漢青銅藝術的傑出代表,現在是中國旅遊的標誌。攝影/陳志文

樂都瞿曇寺是明代古剎,保留佛教壁畫總面積約900平方米,無論規模、年代還是藝術價值,都堪稱西北之最。據說,文成公主在樂都休整的時間比較長。在這裡,她調整了前進隊伍的結構,使之更利於長途跋涉。文成公主還將很多隨行的宮女留在了樂都,估計是因爲這些宮女並不適合長途跋涉。這些宮女後來都留在了樂 都,所以樂都女子都比較好看。離開樂都以後,我相信文成公主的心情是比較複雜的,因爲接下來的一段路將是她在祖國大唐的最後一程。

明代名寺瞿曇寺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因所藏珍貴文物及巨幅彩色壁畫而聞名。透過光影,仍能看出這些壁畫保存完好。攝影/張海東

西寧是西北重鎮,距離西寧不遠的塔爾寺是個極好的去處。塔爾寺,位於西寧市西南25千米處的湟中縣魯沙爾鎮。塔爾寺創建於明洪武十年(1377年),以前叫“塔兒寺”,因爲這座寺院是先有塔而後才建寺。相傳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創始人宗喀巴大師離家去西藏學習佛教,一去多年不歸,他的母親思兒心切,於是就請人捎去一束白髮,告訴宗喀巴自己已經老邁,很想再見兒子。宗喀巴弘法育僧異常繁忙,不能返回故里,便回信給家人,若能在他的出生地點,用10萬獅子吼佛像和在他出生時臍帶血滴落處自然生長的菩提樹爲胎藏,修建一座佛塔,見塔就如同見他一樣。後來他的家人與衆弟子一道,按宗喀巴所說,在宗喀巴出生之處用石片砌成一座佛塔。日積月累,前來朝拜的人越來越多,那座佛塔周圍的建築也越來越多。於是,塔爾寺的雛形就形成了。在塔爾寺,除了在這座塔前朝拜宗喀巴大師,壁畫、 酥油花和堆繡是最主要的看點,它們被稱爲“塔爾寺三絕”。

日月山是唐蕃古道的重要通道,唐朝時是大唐的邊界,也是文成公主和親的歷史見證。此處可以看見文成公主像。 攝影/閆明苑

由西寧自駕前往日月山的路況很好,一路上有很方便的引導路標,風景也跟文成公主入藏時有所不同,大片的黃土高原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草灘、荒地。文成公主在這一段的目的地是日月山。青海湟源縣這片不算太高的山丘特別重要,曾是大唐的國界,翻過日月山就是小國吐谷渾的領土了。日月山自古就是歷史上羌中道、絲綢南路和唐蕃古道的重要節點。南北朝時期,由於河西走廊絲綢之路受阻而開闢的絲綢南路,即經日月山、青海湖,過柴達木盆地通往西域。文成公主的隊伍所走的唐蕃古道,也就是從這裡向南穿越海南藏族自治州腹地,取道果洛、玉樹,前往邏些(今拉薩)的。

日月山,自古就是多民族會盟、和親、爭戰及“茶鹽”“茶馬”互市的地方,也讓文成公主印象深刻。當文成公主抵達日月山的時候,她的祖國大唐給了她一個不大不小的驚喜——早她一年外嫁吐谷渾的弘化公主居然正在山口迎接她呢!

大唐公主的外嫁,絕大多數人只知道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其實,據我查閱諸如《新唐書》《舊唐書》等資料,唐朝一共嫁出16位公主,這位弘化公主,就是 16 位大唐外嫁公主裡最幸運的一位——她出嫁的這個國度並不算很遠,她與夫君很恩愛,最幸運的是,她還是16位公主中唯一一個曾經回過大唐省親的。

弘化公主聽說文成公主將途經吐谷渾,遠嫁吐蕃,於是早早來到邊境,迎接這位與她身世相近的妹妹。對於大唐和吐蕃,和親固然是爲了兩國百姓安寧的好事,但大唐怎麼可能有那麼多未嫁的適齡公主?我沒有找到任何史書記載江夏王李道宗一家,同一天接到兩道聖旨的反應——第一道聖旨冊封他的女兒李雪雁爲文成公主,

第二道聖旨即令文成公主嫁給吐蕃王松贊干布。面對突如其來的消息,以及禮部和鴻臚寺短時間內就準備好一切陪嫁物資的現實,李道宗只能踏上送女入藏之路。弘化公主之所以成爲公主並去和親,也有着大致相仿的經歷吧。當未必年長一兩歲的弘化公主看見時年16歲的文成公主,年紀相仿、經歷相似的她們定是格外投緣。據說,這姐妹倆相處得很好,在吐谷渾的王城,也就是今天的共和縣卜恰鎮,文成公主一住就是一個月。

日月山的地理意義十分重大,不僅是我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還因地處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的疊合區,成爲青海省內流河和外流河的天然分界線,同時也是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的交界線。攝影/王新康

瑪多縣扎陵湖畔,文成公主完成身份轉換的地方

從共和縣的恰卜恰鎮到瑪多縣的扎陵湖,大約400千米,自駕爲6到 7個小時車程。文成公主抵達吐谷渾國以後,就將自己的隊伍“改車爲馬”,將前段作爲交通工具的馬車全部改成了馬匹,大大提高了行進速度。不過即使是這樣,從吐谷渾的國都走到扎陵湖,也得大約一個月。

目前這段路的路況很好,但依然是很艱苦的行程。因爲這是一段海拔高度陡然上升的行程,從海拔2850米的恰卜恰鎮出發,到瑪多縣扎陵湖邊,海拔已經上升到 4600多米。

有說法認爲,松贊干布曾親自抵達吐谷渾國的王城,接走了文成公主。我不同意這種說法。在大唐同意和親之前,因提親受拒,松贊干布主動發起過對吐谷渾的戰爭,兩國關係並不是很融洽,松贊干布以國君的身份抵達曾經的交戰國迎娶大唐公主,這在情理上說不過去。況且拉薩到吐谷渾路途遙遠,來回一趟至少要走將近一年,松贊干布絕不會有這麼多時間。

還有一種觀點,認爲松贊干布抵達吐蕃與吐谷渾的邊界迎接了文成公主。這個邊界,就位於青海省瑪多縣的扎陵湖邊。扎陵湖和旁邊的鄂陵湖黃河源頭不遠,它們是黃河源頭附近兩個最大的高原淡水湖泊。黃河從巴顏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和 約古宗列曲發源後,經星宿海和瑪曲河,首先注入扎陵湖,然後又通過鄂陵湖,繼續奔騰向前。扎陵湖的面積約爲526平方千米,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大湖,鄂陵湖的面積也相差不多。

在古代,扎陵湖被稱爲柏海,吐蕃和吐谷渾兩國的邊界線從扎陵湖的北岸經過。根據《舊唐書·吐蕃傳》記載,松贊干布就是在這裡迎接了遠道而來的文成公主。扎陵湖邊有一塊巨大的草灘,當地人告訴我,這裡就是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相遇的地方。瑪多縣還在那塊草灘上豎立了一塊巨大的石頭,上面刻着“迎親灘”三個大字,以紀念這個重要的歷史事件。

方有福是瑪多縣一個普普通通的公務員,他的父親是青海湟中縣的漢族,母親是瑪多縣的藏族,所以他還有一個藏族名字,叫拉毛旦珠。藏族人在簡稱自己名字時,一般只念第一個字和第三個字,所以他的藏文名字 簡稱拉旦。今年32歲的拉旦,3歲就到了瑪多縣,在扎陵湖邊已經生活近30年。拉旦告訴我,這裡的藏族牧民大都知道文成公主的故事,在他們心目中,藏族的大王娶了漢族的公主,在很早很早以前,藏、漢就是一家人了。這樣的觀念,對於當地的民族和睦起到了很大促進作用。幾年前,當地人曾經想在湖邊爲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塑一個巨大的雕像,由於扎陵湖、鄂陵湖區域已經被確認爲國家公園,受環境保護法的保護,不能建設大型固定、永久性建築,這個計劃纔沒能實施。

據說文成公主的隊伍在扎陵湖邊住了一週,一方面讓長途跋涉的隊伍得以休整,另一方面是按照吐蕃的習俗,在這裡舉行了迎親儀式。松贊干布以“父婿之禮”拜見了岳父李道宗,正式從岳父身邊迎走自己的大唐妻子。文成公主在扎陵湖邊拜別了親人,繼續完成她的“使命之路”。這時候, 這位美麗的16歲少女,已經成長爲 肩負和平使命的巾幗英雄。

從扎陵湖到瑪多縣城,往返 82千米,絕大部分路段都是沙土路,並不好走。瑪多縣全縣海拔都在4300米左右,扎陵湖邊更是高達4600米,所以高原反應也會相對“熱情”一些。這對於現代交通工具發達的我們來說都艱苦難熬,更何況是當年文成公主的隊伍?他們受了怎樣的折磨,我無法想象。

從瑪多縣一路向南,海拔極速下降,公路兩邊從光禿禿的荒山,變成了綠綠的草甸,繼而低矮的灌木也出現了……植被的變化最能夠體現海拔變化,因爲海拔越低,溼度越大,植被越繁茂,高大的植物就會出現,並越來越多。玉樹藏族自治州的海拔大約是3700米,比瑪多縣低了近1000米。極速下降的海拔高度,在高原會帶來驚人的變化。很快,一個美麗的玉樹展現在我面前……

玉樹賽馬會是青海規模最大的藏族盛會。玉樹的康巴藏族有賽馬習俗,無論是敬神祭祖還是結婚宴請等,都要舉行賽馬。圖中表現的就是賽馬會期間,草原上搭滿帳篷的情景。攝影/官羣

玉樹, 尋訪跟文成公主有關的遺蹟

在唐朝以前,玉樹屬於青藏高原上一個名叫蘇毗的高原部落,吐蕃崛起以後,蘇毗被吐蕃所滅,玉樹納入吐蕃版圖。相傳,松贊干布接到文成公主以後,就是經由玉樹回到邏些的。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走過的結古巴塘,就在今玉樹藏族自治州州府結古鎮附近。那裡有很多和文成公主相關的遺蹟,其中文成公主廟和勒巴溝裡的相關遺蹟最爲著名。

勒巴溝位於玉樹州結古鎮東32千米處通天河西岸的羣山間,是長度只有二三十千米的一條山谷。“勒巴”在 藏語中是美麗、吉祥的意思。勒巴溝裡有年代久遠的佛教文化石刻,相傳是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進藏途經此地留下的。在這些宗教遺蹟中,最著名的就是《藏王禮佛圖》和水嘛呢、山嘛呢。

《藏王禮佛圖》位於勒巴溝溝口左側一塊不大的崖壁上,雖然年代久遠,刻畫的線條依然清晰可辨。《藏王禮佛圖》共鐫刻了一尊佛像和四位禮佛人物。其中第一號人物身着典型的藏王服飾,帽子和藏區雕塑中松贊干布的帽子樣式一模一樣。它身後的二號人物是典型的唐代宮廷女性的打扮,不由得讓人聯想到文成公主。三、 四號人物身形略小,是典型的侍女形象。當地的藏族姑娘告訴我,這就是當年文成公主途經此處時,由隨行工匠刻下的石刻。不過在查閱了相關資料以後,我發現一種觀點,認爲這是後人爲紀念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途經此地而留下的石刻作品。我認爲這種觀點更接近事實,文成公主進藏70年以後,沿着她的足跡再次進藏的金城公主,也許是這些石刻的發起人。

在勒巴溝的巖壁上、山澗裡,我看到了大量的嘛呢石刻。這就是玉樹著名的山嘛呢和水嘛呢,數量衆多,大小不一,鐫刻的時間很早,年代跨度很大。在即將走出勒巴溝時,我還看到了山上由經幡陣組成的大片風嘛呢。風嘛呢下面的巖壁上,就是著名的文成公主廟。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的文成公主廟,據說是唐時藏民爲紀念文成公主而建,是唐蕃古道的重要文化遺存之一。攝影/曹衛國

文成公主廟,也叫大日如來佛石窟寺。這個寺院要比我想象的小得多,但是當我走進殿堂,看到大日如來石刻佛像時,我還是被深深地震撼了。大日如來佛像身形巨大,神情莊嚴卻又透着慈祥,讓人感到既神聖又親切。據當地傳說,文成公主進藏時經過此地,曾夢見大日如來佛顯現爲她祝福,於是便命人在她夢見大日如來佛的地方建白塔以示紀念。一年後的公元742年,比丘譯師益西永開始在白塔旁的巖壁雕刻大日如來佛及八大隨佛弟子像,歷經11年雕刻完成。在此之後,各派僧人紛紛來此修行,這裡也逐漸成爲玉樹藏區的佛教聖地。

35歲的僧人格加就出生在當地。他15歲出家,在文成公主廟修行了20年。他告訴我,文成公主廟裡雖然沒有供奉文成公主像,但是這座廟宇與文成公主的事蹟息息相關,尤其是大日如來佛像上雕刻的服飾——胡式對開小翻領,具有典型的唐代服飾風格,足以證明這是唐代雕刻。

玉樹風景名勝較多,不但有“江河之源”“名山之宗”“犛牛之地”“歌舞之鄉”和“中華水塔”的美譽,還有很多藏在山中人們未知的旖旎風光。

過了玉樹,進藏的路線變得多起來了。南面的囊謙、西邊的雜多都是傳統進藏路線上的重鎮。這些分支路線都在那曲會合,直通拉薩。在衆多的進藏線路中,大多數人認同的文成公主進藏路線,是從玉樹的結古巴塘通過雜多縣抵達那曲的聶榮縣、嘉黎縣,最終抵達拉薩的。這條路線也被記載在青海博物館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