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疫後提升國際能見度 語言能力是發展關鍵

欲達成2030成爲雙語國家目標政府應更快速推動「學科」結合「語言」的政策。圖爲外籍教師授課。圖/本報資料照片

疫情封鎖了邊境,限制了跨國界的實體交流,卻也加速了各國人民透過不同線上平臺或工具來協作與流通資訊臺灣抗疫表現亮眼,憑藉全面且完善的防疫措施和政策被世界看見,預期在國際上的地位、與全球交流的機會將不減反增。值此臺灣全面面向全球之際,國人是否充分具備「語言能力」,將成爲邁入新常態之後,臺灣持續強化競爭力、提升國際地位的關鍵

語言能力是提升

臺灣國際地位的關鍵

國際化的環境能連結世界的經濟脈動,爲臺灣人造就更多機會與可能性。以新加坡爲例,因英文官方語言,有許多外商公司選擇落腳該市場設立分公司,造就許多優質的工作機會與商機。因一時仍難追上新加坡、香港等市場人民的總體外語能力,縱然已有許多國際公司在臺灣落地發展業務,臺灣與國際連結仍然較其他國家少,無法廣泛與世界接軌,錯失了許多發展機會。

有鑑於此,行政院於2018年通過國家發展委員會所提的「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中,宣佈2030推動臺灣成爲雙語國家的目標,希望增進國人語言能力,望能借此打開通往國際的大門。臺灣本土企業也對此日趨重視,根據TOEIC《臺灣1000大企業員工英語能力需求標準調查報告》指出,有近九成(86%)的企業重視發展全球化人才團隊,並特別重視其是否具備「英語溝通能力」。

生活內容

有助升學熱度

然而,對於臺灣人民整體外語能力的不足,可能肇因於臺灣以「分數、升學」爲導向的教育體系,讓許多臺灣的成人對於語言學習的印象和回憶,深陷於智育掛帥的環境裡。學生不但無法從教育體制中獲得樂趣,更難以從生活中找到學習的共鳴與價值,以致許多人產生對外語的恐懼與排斥感。而矛盾的是,臺灣實則擁有非常開放的環境,能自由瀏覽來自全球的資訊,卻因爲國民教育強調「背單字」、「記文法」,導致在學校的英語學習成果無法體現在實際應用與生活交流,有很大的差距。

爲減低透過現行教育體制來學習語言的壓力,有許多教育界人士提倡,應透過生活化內容、多元學習方式,來助益臺灣人提高學習熱度。例如觀看英美影集、與生活相關的國外影片或文章,從個人喜歡的內容素材下手,方能將學習變成生活中的情境、進而願意學習及運用英文。「線上教育」逐漸於近幾年崛起,也因這波疫情加速發展,擴大了傳統教育的學習場域。許多學校開始部署完善的遠距課程系統,教育科技平臺與網路學習平臺也百花齊放。過去線上學習只是輔助,透過因疫情後建立起的習慣,預料將持續發展,造就學習模式的變革,從而創造出多元且自主、從生活中學習語言的風氣

公私協力打通國際大門

臺灣擁有領先全球的技術水平,卻缺少真正站在世界舞臺上的機會,導致優秀人才流向海外。若臺灣國民英文基底能被提升,於2030 成爲雙語國家,相信定能打開通往國際的大門、與國際站在同一個水平,留下人才。

欲達成此一目標,政府應更快速推動「學科」結合「語言」的政策,讓下一代的學生能夠藉由貼近生活應用的內容題材,沉浸在情境中享受語言學習,翻轉傳統語言教育模式。攜手業界線上教育平臺業者也是可能作法,唯有在校園時期就開始多元、生活化的學習模式,國民纔有機會從小開始學習英文、同時樂在學習,增加正向循環,讓臺灣整體環境更具競爭力,不再抗拒英文,方能談論將臺灣推往國際,成爲未來亞太區中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