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後脫歐時代的歐洲金融版圖

陷於歹戲拖棚的脫歐劇碼,如今又面臨變種新冠病毒夾擊,情勢愈發詭譎難料。值此前景混沌未明之際,可確定的是此波疫情勢必再度重挫已經疲軟不堪的英國投資消費,若再加上無協議脫歐拖累英歐雙邊經貿,其慘狀恐非雪上加霜足以形容。特別是倫敦長期扮演全球金融中心的角色,各方關心是否會因爲脫歐而被歐盟其他城市所取代?擔當英國經濟成長主力的金融服務業,是否自此一蹶不振?

對此,其實英歐迄今的談判主軸未把金融服務納入,金融業者關注的牌照通行權可確定暫時無法延續。換言之,在英國領有執照的金融機構,往後經營歐洲單一市場必須另行申請許可,無疑將增添營運成本。再者,目前諸多在倫敦交易的金融商品,可能面臨結算交割系統移轉到歐盟卻無法銜接的風險,對於以歐元計價的交易結算業務將產生影響。是以可預期,脫歐將若干程度削弱英國金融業影響力,以及倫敦在全球金融市場地位

然而,倫敦畢竟是牌子老、信用好的金融中心,在金融發展水平、專業人才監管政策、基礎設施經商環境等各面向歐陸諸國只能望其項背。更關鍵的是倫敦依舊彙集了全球金融客戶,所有需要籌措資金、理財服務、金融顧問的企業或個人,都能在倫敦找到相對應的服務提供者,此項優勢更非歐盟各城市所能比擬。尤其疫情蔓延導致各國需錢孔急,倫敦恰能提供必要協助,因此其金融中心地位短期內不會有重大改變。

從實際數據來看,倫敦不僅長期穩坐全球金融中心指數 (GFCI) 的歐洲首位,在各金融商品交易市佔比也具備絕對優勢,歐盟各國即刻迎頭趕上的機會恐怕不高。例如依據國際清算銀行 (BIS) 的統計,英國外匯交易量全球佔比高達43%,遠高於美國的16.5%,遑論法國僅佔1.64%,德國甚至1%不到;又如利率衍生性金融商品,英國佔有全球過半的交易規模,甚至以歐元計價者,更有超過85%以倫敦爲交易中心

儘管英歐金融實力尚存差距,但歐盟各主要經濟體對於爭取金融中心的目標,並未就此兩手一攤直接放棄。隨着以美國投資銀行爲首的幾家跨國大型金融集團,因應脫歐潛在衝擊防範未然,將部分資產、人員搬移到歐盟,以強化歐洲市場的經營。異動幅度雖未大到足以撼動倫敦地位,但對於遷入國家金融競爭力的提升已有助益朝向歐陸境內小區域金融中心邁進。事實上,早從2016年脫歐公投通過後,諸如法國、德國、盧森堡等國,一方面積極對外招商,另一方面調整國內勞動、租稅法規營造吸引外資金融機構進駐的有利環境,期盼能從歐洲金融中心的競逐中脫穎而出。

當中,巴黎算是最積極的城市,連法國總統馬克宏都親自出馬招攬外資機構,只不過巴黎優越的文化氣質,似乎跟金融特質有點扞格不入。德國人的務實特質則反映在金融中心的競爭上,加上鄰近歐洲央行地利之便,使法蘭克福的GFCI排名始終位居前茅。盧森堡一度因2014年的泄密醜聞重創金融業對它的信心,但歷經多年力圖振作已重獲市場青睞,最近一期的GFCI更躍升歐盟之冠,也讓它自詡爲歐盟最佳金融中心所在。至於歐陸物流中心的阿姆斯特丹、與英國緊鄰的都柏林,也各有其支持者,惟當地金融市場仍欠規模,金融基礎建設亦略嫌未臻成熟。

至於脫歐對臺灣的影響?鑑於臺資銀行在歐洲據點少,曝險部位也未特別突出,平心而論脫歐直接衝擊不大,但仍需密切關注談判與疫情動態,必要時採取避險措施以免受池魚之殃。至於是否效法歐美大型機構,赴歐陸增設據點,考量歐盟監管嚴格、法令遵循成本偏高,建議確認歐洲市場發展策略方向,營利與成本兩相權衡後再決定方爲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