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走過2008金融風暴 生活工場調整商品力轉型蛻變

生活工場品牌總監王追智表示,傢俱家飾不用全部換上生活工場的用品,但絕對可以混搭出適合自己調性、改變居家氛圍佈置。(圖/記者黃克翔攝)

記者洪菱鞠/專訪

主打臺灣自創家居品牌的生活工場,1993年10月成立第一家專櫃,1994年1月開幕第一家直營門市文林店,自此便開啓了品牌與通路連鎖經營,舉凡客廳臥房廚衛系列、傢俱家飾、文具等用品,通通都能買到,爲當時的居家市場掀起一股熱潮,不過在金融風暴國外品牌引進等影響下,生活工場魅力不再,隨之而來要面臨的是轉型考驗

2008年金融風暴對全球經濟帶來嚴重衝擊,也影響整體消費市場,正處於營運高峰的生活工場亦受波及,那一年陸續收掉部分績效不好的門市,生活工場品牌總監王追智說,「簡單來講,就是淘汰不賺錢、地點不好或房租高的門市,那時生活工場在全臺有130多家門市,經評估關閉的門市有30多間,對品牌是很大的影響。」

▲生活工場將櫻花盛開時的造型、色澤香氣3大元素融入餐桌浴室、客廳、書房等空間,把春天的浪漫帶進生活中。(圖/業者提供)

生活工場成立初期以經營生活雜貨禮品批發與進出口貿易爲主,隨着公司規模逐漸擴增,加上商品開發多元豐富,爲了完整且直接呈現給消費大衆,於1993年開啓通路連鎖的經營後,至2008年爲止,品牌營運已到達高峰,然而此時遇上了金融風暴,加上無印良品、IKEA、宜得利等國外生活居家品牌進入臺灣搶奪市場大餅,雖然面臨考驗,這個時機點卻正好可以讓品牌停下腳步,思考如何重新調整商品力和客層

王追智提到,早期生活工場給人感覺似乎是什麼都有,也好像什麼都貴,不知道要買哪樣,尤其2008年以前,賣場經營有點參考無印良品,倘若做得好便會成功,做不好就變成35元零售店那樣,而這塊低價市場有很多同業競爭,當不能有突出表現時,就會被往下拉,因此在2008年後,生活工場開始慢慢調整,讓消費者對品牌及商品有更多認同且買單,之後在舉辦座談會時,有客人直接反應「現在的東西比以前更好買了,不會覺得買這個東西也不是、買那個也不是。」

▲特別企劃的「Bonne Journée日安花園」快閃概念店,以香氛主題打造,讓民衆可體驗放鬆及療愈的身心感受。(圖/業者提供)

爲了和其他品牌有所區隔,生活工場的商品力着重在突顯「風格」,一年發表6大主題系列產品,汲取當時流行、服飾或季節等元素加入設計中,例如春天主打粉嫩櫻花限定家用品、夏天推薦海洋風的航海紀元系列,不時把季節主題穿插在所有商品中,藉此加深消費者的印象,也從中去思考「這個季節裡,我應該在居家生活佈置上呈現什麼樣的氛圍。」王追智認爲,居家佈置不用全部換上生活工場,最重要的是挑選適合自己的東西,透過混搭,打造屬於自己個性的家居風。

重新調整商品面,開發各種流行風格主題用品的另一目的,在於經營年輕客層,由於年輕人對於「改變」這件事的接受度高,因此將鎖定25歲左右、開始有消費能力的男女,讓他們覺得自己可以掌控決定要換什麼窗簾、用什麼牀單、買什麼杯子。而爲了吸引該族羣,今年開始甚至有快閃店行銷活動出現,也爲品牌增添一股新意

至於原本的「資深」會員更不能流失,尤其當他們隨着年齡、眼界增長,對於生活型態有一些不同想法時,爲了滿足需求,生活工場從平價延伸至精品家飾,另創立極具設計感的品牌Collection,同時於今年下半年計劃引進國外傢俱品牌,包括馬來西亞NestNordic.com、新加坡KODA、泰國設計師品牌 Index Interfurn,目標瞄準30~45歲講求生活品味的中高階客層。

▲針對平時高度重視生活品味、講究質感的客層,今年下半年將開幕複合品牌傢俱概念店,除了結合旗下另一精品家飾品牌Collection,還會獨家引進三大國外傢俱品牌。(圖/業者提供)

過往的生活工場只是一般通路賣場,工作人員將商品上架販售,時間到了就做週年慶活動,但在逐步轉型之後,開始有計劃的強化品牌,嘗試以往沒做的形式,包括推出主題系列商品、舉辦座談會、與家居網站合作、經營分衆的目標客層、設立快閃店、開設複合品牌傢俱概念店等,做出自己的市場區隔及差異化,讓消費大衆看到不一樣的生活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