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冊制下借殼上市明顯降溫 今年僅完成5例
11月12日晚,ST宏盛定增收購宇通重工100%股權案例收官,年內又一例借殼上市案例完成。縱觀2020年,已完成的借殼上市案例屈指可數。據Wind統計,包括ST宏盛在內,2020年已完成的借殼上市案例僅有5起,與去年相比明顯減少。
高禾投資管理合夥人劉盛宇告訴記者,註冊制環境下,借殼上市動機大幅減少,一些資產體量大、質量相對好的公司都會選擇自己去IPO。首先,從上市流程來看,借殼交易等同於IPO審覈,並不會比IPO程序減少多少;其次,借殼上市還涉及股份稀釋、交易對價等相關環節,也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綜合來看,借殼上市並不會比IPO性價比更高。同時,他還表示,未來殼資源價值肯定是呈下降趨勢,但殼公司交易會持續存在。
借殼上市降溫
2019年10月18日重組新規正式允許創業板借殼上市,借殼上市再次迎來“春天”。據統計,2019年全年共有17起目的爲“買殼上市”的併購進展披露,其中8起完成。
儘管創業板借殼規則出臺後,不少上市公司“蠢蠢欲動”,但創業板正式放開借殼限制至今仍未有一單落地。最先拋出的吉藥控股收購修正藥業方案,籌劃僅十多天就宣告結束。其後華圖山鼎、達志科技也曾競奪創業板“借殼第一股”,但迄今仍未能達成。
今年5月,創業板借殼上市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金雲科技借殼創業板公司愛司凱。愛司凱5月6日晚間公告,公司正在籌劃資產置換、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購買鵬城金雲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權。截至目前,這筆借殼交易仍在交易所問詢階段。
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注意到,今年A股市場成功借殼上市的案例較去年再次減少,曾經被熱炒的殼公司也有所降溫。據Wind統計,按最新公告日期來看,截至11月13日,2020年共有17起目的爲“買殼上市”的併購進展披露。不過,目前已完成的僅有5起,除ST宏盛外,還有萬邦德、天下秀、天山鋁業與羅欣藥業;失敗的有6起,最典型的是萬魔聲學借殼共達電聲。
事實上,不僅是今年,近年來,“借殼上市”資本運作手法降溫明顯。2014年至2016年,兩市借殼上市成功案例延續高峰期,每年成功借殼上市案例均超20起;2017年至2019年成功案例分別爲7起、3起、8起,2020年至今有5起,均降至個位數。
最直接的背景因素是,註冊制下IPO通道的暢通;另一方面,借殼上市仍有着嚴格的標準。證監會2019年10月修訂的《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對借殼上市有明確規定:“上市公司購買的資產對應的經營實體應當是股份有限公司或者有限責任公司,且符合《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管理辦法》規定的其他發行條件。”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告訴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註冊制下,IPO門檻大幅降低,排隊時間明顯縮短,成本降低。另一方面,借殼上市也有一定的成本與風險,併購企業與被併購企業在企業文化方面進行融合也比較困難。借殼買殼並不一定會比IPO更划算。
殼資源供大於求
“原來殼公司之所以吃香、容易被炒作,主要是相對稀缺,審覈制、上市公司排長隊、審批流程長及行業限制等使得借殼上市成爲很多條件不能達標卻急於登入資本市場的公司的‘捷徑’。而且,一旦借殼上市成功,不僅獲得融資,而且不容易被退市,殼價值自然高。”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分析師周茂華表示,隨着近年來國內資本市場深化改革,註冊制逐步全面實施,殼資源價值邏輯與以往大不同。
在劉盛宇看來,未來殼資源價值肯定是下降趨勢,但並不是說殼資源價值完全趨同於零。以港股爲例,港股市場中存在不少仙股,不少上市公司總市值一兩個億。基於上市公司平臺,國資、產業資本等有進行產業孵化的需求,購買上市公司實際控制權的交易行爲和動機是存在的,所以,殼公司交易還是會持續存在的。
周茂華則表示,隨着國內註冊制逐步鋪開,且退市機制等基礎性制度及時跟進,投資者對借殼上市預期更加理性,有助於避免投資者非理性炒作。但註冊制並非上市無門檻,國內股市制度改革仍將有序推動,不會出現註冊公司全部放開的情況,有些公司根據自身需要仍有可能選擇借殼上市。
不過,不少業內人士表示,目前殼資源處於供大於求的狀態。“在業內,我們是一般把30億元作爲一個分界點,總市值30億元以內基本上會認定爲控制權交易的公司。註冊制改革下,A股上市公司市值兩極分化明顯,30億元以下的公司就有800家。”劉盛宇告訴記者。
據Wind統計顯示,目前A股共有4000多家上市公司,市值在百億元以上的佔比達31%;市值在百億元以下的公司有2802家,其中,市值在30億元以下的佔比近20%,10億元以下的基本上都是ST類公司。
資產重組曾是最具A股特色的一種炒作模式,匹配的是A股長時間以來的風格,即追逐預期、爆發性機會、快節奏炒作等。需求的減弱,也使得二級市場對“炒殼”出現了明顯的退熱。
對此,董登新表示,二級市場對殼資源的態度已經明顯變化。“股民對垃圾股已經在用腳投票了。我們可以看到1元退市的企業數量現在已經大幅增加。”
產業整合成併購主流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宋志平11月9日在第三屆進博會上舉行的2020世界併購大會上表示,併購是優化資源配置、實現價值發現的一個重要渠道。這幾年,我國A股市場上市公司併購重組規模已超過2萬億元。我國資本市場已是全球最大的併購市場。
在殼資源價值趨於下降、借殼上市降溫等背景下,買殼上市早已不是併購重組的主流。據Wind統計,以最新披露日來看,今年以來公開披露的重大重組事件中,重組目的爲多元化戰略的案例最多,有78起;其次爲橫向整合與戰略合作,分別有70起、55起;另外資產調整案例有27起,然後纔是買殼上市。
董登新表示,圍繞併購公司主業做大做強與產業上下游延伸是監管層比較鼓勵的兩大方面。未來併購會更加趨於常態化,單純以借殼買殼爲動機的併購會越來越少,更多是通過併購實現產業整合、產業上下游的延伸、市場資源整合等。
在近日舉辦的2020世界併購大會上,中國企業國有產權交易機構協會黨委書記、秘書長夏忠仁表示,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全球原有的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面臨重構,併購重組作爲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有效途徑和手段,正迎來突破和發展的新機遇期,將爲提升我國企業在全球產業鏈的價值發揮重要作用。
另外,夏忠仁還表示,科技領域的產業併購重組方興未艾。國內企業通過併購重組,在覈心部件、先進工藝、新型材料、信息技術與工業融合發展等方面進行強化升級的需求極爲迫切。傳統企業需要藉助併購重組獲取核心技術、專利工藝,提升企業的研發創造能力,推進產業鏈與創新鏈的共融共促,實現企業的轉型升級和技術標準的國際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