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對外投資的七個優化方向

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日前表示,對外投資對於解決中國當前總供給總需求的關係、培育能源轉型等新動能上有很大的潛力。

12月15日,他在“《財經》年會2025:預測與戰略暨2024全球財富管理論壇”分論壇發言時指出,據有關機構測算,2023年中國總儲蓄率是44.3%,這在全球來講相當高。總儲蓄過高也反映了需求不足,所以需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

但是,“從歷史經驗來看,40%左右的總儲蓄率如果能在國內充分投資好,一般來說是不容易的,因此偏多的儲蓄必然有一部分需要變爲對外投資。”周小川說。

他指出,從數量上估計,45%左右的總儲蓄率裡可能有3-5個百分點用於對外投資。對外投資方面,可以優化的空間很大,能研究的題目也很多。他建議從七個方面進行優化。

一是國別方向的優化。過去比較重視在歐美投資,但是鑑於當前的國際形勢,對外投資必然要更多地選擇“一帶一路”沿線市場。

二是產業佈局的優化。要看到中國在一些新的產業方面的優勢和潛能,比如綠色能源發展和能源轉型,是優化的重點之一。

三是對外投資主體的結構優化。過去外匯儲備和國家大型金融機構佔比較大,而近十年、二十年來民營經濟對外投資增長很快,未來應該進一步優化民營經濟對外投資政策。

四是融資結構的優化。過去中國的債權融資佔比很大,以後要逐步擴大股權投資,適當減少債權所佔的比例。

五是債權融資的類別要優化。三四十年前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融資是以貸款爲主,慢慢地貸款大幅減少,更多是由需要資金的國家通過發債來融資。“我們在這方面也已有所開始,比如熊貓債,一些國家需要上項目,可以發熊貓債,不一定非要像過去一樣找商業銀行、找國開行和口行進行貸款。”周小川說,“爲什麼同樣是債權,這兩個是不一樣的?原因之一是,如果是以機構貸款的形式,在需要進行債務重組的時候,債權人所處的位置是不一樣的,大家可以從最近的很多例子,像斯里蘭卡、阿根廷的例子中都可以感覺到。”

六是“走出去”的機構結構需要優化。“過去我們的主力是國開行、口行,也有少量的商業銀行,還有像中投公司和絲路基金這樣的機構。未來會更加多元化,有更多的民營機構參與進來。此外,要更多用好區域性多邊機構,比如AIIB(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NDB(新開發銀行)。”周小川說。

七是幣種的優化。隨着人民幣在整個國際經濟中的地位不斷提高,包括人民幣在可兌換和自由使用方面進一步的提升,人民幣未來的前景會更爲廣泛。“與此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受傳統習慣和慣性的影響,仍舊還有很多人一提起投資就說硬通貨,就說美元。這種轉換需要一個過程,需要我們做很多的工作,做很多的探討,也需要搞好自己內部的改革和優化,因此幣種方面的優化也是很有前景的。”周小川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