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樂觀期待TIFA復談
中時社論
停擺5年的臺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即將以視訊方式登場,這是難得的契機,我方爲爭取復談,已付出沉重的代價,希望這次談判不但在短期議題上能獲得具體成果,更能對我國簽署重要貿易協定產生關鍵作用。
美臺經貿關係對雙方都非常重要,美國是臺灣第二大貿易伙伴,臺灣則排名美國第十大;2020年雙邊貿易910億美元,雙向直接投資470億美元,維持常態經貿對話關係非常重要。TIFA機制不但是美國和其他國家諮商貿易問題、解決貿易爭議的重要平臺,更被美國視爲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先決條件;我國企盼和美國簽署自貿協定,當然須讓這個已經停擺的平臺重啓,本次會議意義重大。
臺美雙方在1994年簽署TIFA,隔年展開TIFA諮商,成爲兩國溝通的例行平臺,前後共召開10次會議。討論議題廣泛觸及WTO談判、經濟整合、臺美在APEC合作、臺灣加入WTO政府採購協定、農業、電信、藥品、智慧財產權、貿易安全、稻米進口保護等重要議題。
臺方主談人在第4屆後提升爲經濟部次長,美方則爲貿易副代表。本次諮商,打破2016年後停開的僵局,我方將由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副總談判代表楊珍妮率各部會與談;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將由助理貿易代表麥卡廷(Terrence J. McCartin)率美方各單位與談。
媒體報導,我方將在會議中提出和美國簽署「雙邊貿易協定」(BTA)的願望,並將參考《美韓自由貿易協定》。這當然是我國多年來一直希望突破北京封鎖,簽署更多貿易協定的自然發展。拜登政府已明白表示,只有在美國強化基礎設施和勞工技術後,纔會繼續和外國簽署自貿協定,但臺灣處於美國推動印太戰略的關鍵地位,且拜登政府推出的大規模基建計劃已有進展,的確有機會爭取美國優先考慮展開BTA諮商。
但這條路徑並非平坦,甚至可以說,挑戰剛要開始。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CFR)日前刊文透露,美國貿易代表署將針對臺灣農產品(包括稻米)、蒸餾酒、重機等的關稅、藥品和醫材價格、網路盜版、碎牛肉與動物副產品開放進口等問題,透過談判取得進展。顯然,美國將會要求我方在這些議題上讓步,政府纔剛剛開放美國瘦肉精豬肉進口,進一步開放將對施政形成嚴厲挑戰。文章中也提到,美國與臺灣展開全面雙邊貿易協定(BTA)諮商的時機已臻成熟,表示若上述議題能滿足美國需求,雙邊貿易協定諮商是可以樂觀期待的。
然而,就算我國順利和美國洽籤貿易協定,也很難獲得太大的淨利益,因爲我對美出口最大宗是資通訊產品,多數已因《資訊科技協定》(ITA)而免除關稅,卻可能在美國要求下,比照墨西哥近乎全盤開放美國農產品進口,將造成我國農業崩盤性的衝擊。南韓曾成功擋下美國稻米,我國不見得可以如願,美國可能以臺灣購買力(PPP)調整的人均GDP高於南韓而對臺施壓,臺灣必須對談判策略與談判結果做好萬全準備。
這也是臺灣進一步自由化的重要轉機,亞太區已生效的11國區域經濟整合中,《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是相對較不受北京干擾,我國較有機會加入的經濟整合組織,美國雖在川普執政時退出,但拜登政府可能隨時再次加入;屬於G7的英國已經申請加入。
我國和出口值佔我國14.6%的美國完成貿易協定之後,貿易競爭優勢將顯著強化;若能順勢進入出口值佔我國20.7%的CPTPP,出口競爭力將大大提高,並突破區域經濟遭到關稅「封鎖」的不利現況。
只是,簽署貿易協定有取有舍,政府應及早讓弱勢產業適應國際競爭,特別是偏高的農產品和弱勢產業的關稅應適度調降,也必須提高這些產業的研發和創新能量,讓其更有能力參與國際競爭。受進口衝擊的補償機制也必須強化,以免農民和艱困產業未能超前部署而抗拒簽署,甚至演變成民進黨版的「太陽花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