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恢復兩岸旅遊 救觀光也是救臺灣

中國時報社論

疫情早已過去,當全世界的景點都再度涌現人潮時,臺灣的觀光卻依舊欲振乏力,入出境旅客出現空前大逆差,旅遊業者叫苦連天,國際間似乎只有臺灣沒能走出疫情打擊,這全要怪民進黨政府意識形態掛帥,壓垮民生經濟。

平潭首發船 踏出第一步

疫情期間邊境管制,多少旅遊、餐飲、交通從業人士丟了飯碗。那算天災,怨不了人,但疫情去年就已解封,各國觀光客大舉回籠,業者笑呵呵喜迎觀光財。唯獨臺灣不升反減,去年是解封第一年,來臺旅客只有648萬人次,卻有多達1179萬人次出國旅遊,觀光人次逆差高達1.8倍,旅遊消費逆差更達到4436億元,和疫情前2019年的逆差3719億元相較,足足多虧了717億元,創下歷史新高。

國家發展委員會宣稱今年要將觀光產業打造爲兆元產業,目標是千萬觀光客。計劃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觀光客來臺人次反而更爲下跌。交通部觀光署統計,今年1到5月只有324萬人次入境,出境旅客則多達670萬人次,入出境人次逆差突破了2倍,和往年同期相較,創下了令臺灣觀光業灰頭土臉的歷史新高。

臺灣觀光慘兮兮,最大的關鍵,就是缺了陸客這塊大市場。馬英九總統任內兩岸關係良好,曾創下1年400萬陸客來臺的輝煌紀錄;蔡英文上臺後兩岸關係惡化,但2019年還有180萬人次的陸客。民進黨政府自疫情開始,就對大陸採取強烈的敵視排斥,阻擋與大陸的各種交流,對赴陸旅遊團的禁令出爾反爾,只同意極少數陸客能從第三地來臺。雖然在旅遊業者的哀求下,政府將禁團令暫時延後,但爲反制大陸當局的「懲獨」政策,民進黨政府又將陸港澳都列爲橙色燈號旅遊警示,讓旅遊業者再遭沉重打擊。

商總理事長許舒博明白指出,若不開放陸客,就不可能達到千萬來客,只是淪爲口號。但民進黨政府卻寧願讓旅遊業者喝西北風,也不肯放下藉抗中保臺炒作兩岸敵意。既然如此,民間索性自力救濟。繼日前大陸福建開放個人或團體赴馬祖旅遊後,臺灣旅遊業者也主動邀請福建平潭「百人團」來臺觀光,以包船的方式來臺,試圖以「邀訪」的模式,突破政府爲兩岸觀光所設的枷鎖。業者希望此申請案送達陸委會後,政府能閉眼放手不加阻擋,讓陸客來臺能建立新的運作模式。旅行公會全聯會理事長蕭博仁指出,業者努力促成兩岸觀光正常交流,這次邀請平潭旅客採包船方式,但我方尚未恢復海峽號客運,希望政府能覈准這波首發船,兩岸旅遊也可藉此起步。他並且呼籲,政治歸政治,民生經濟也要顧。

交流除敵意 爲臺找出路

中華兩岸旅行協會理事長許晉睿認爲,大陸曾提出開放順序爲馬祖、金門、平潭海峽號復航,目前正照此方向走,業者則在其中「利用所有可能的機會推動」,在官方默許下促成。業界只希望恢復兩岸旅遊原貌,並無新的需求,盼政府能聽到業者的心聲。

對於福建省開放居民赴馬祖進行不超過15天的旅遊,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羅文嘉表示,樂見對岸在開放上「踏出一步」,海基會將在9月正式派員進駐馬祖行政協調中心,在第一線提供兩岸民衆透過小三通往來更便捷的服務。雖然海基會的態度相當正面,但未必等同於民進黨政府真的有心解除觀光禁令。就賴清德總統上臺後的行事觀察,他對兩岸接觸交流相當排斥,觀光禁令的少許放鬆也不過是因爲業者反彈激烈,實則他根本無意緩和兩岸緊張,陸委會是否同意業者這次的自救方案,正可檢驗民進黨政府對改善兩岸關係的誠意。

兩岸民衆相互的觀光交流,是最能促進了解、化解敵意的管道,其意義不只是爲觀光業者帶來獲利,更能爲兩岸營造和平環境,讓臺灣經濟民生在安定中積極發展,爲下一代開創更多機會。民進黨政府如果不努力爲臺灣找出路,還繼續阻擋陸客所帶入的觀光活水,生存之路愈走愈窄的,不只是臺灣的觀光業,更是臺灣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