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打通兩岸雙向互動的契機
中國時報社論
前監察委員吳豐山確定出任海基會董事長,他表示兩岸對話、交流、和平共榮爲同胞之共同心願。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羅文嘉則倡議贈送馬祖梅花鹿「和和」與「平平」給福州動物園,寓意「和平之鹿(路)」。延宕已久的南投與杭州「兩湖論壇」也即將在臺舉辦。軍演過後,賴政府對大陸態度髮夾彎,究竟是伸出橄欖枝,還是「伸手不打笑臉人」的策略考量?
馬福贈受 隱含閩臺交流
吳豐山作爲臺南幫大老,深受賴總統信任和倚重,早在20年前就協助扁政府擬定兩岸政綱,但並未介入黨政,也曾嘗試用「兩岸分立」取代「獨立」,本就是賴政府上任後海基會董座首選。吳豐山此次對媒體的聲明相當簡短,但提及「同胞」2字是亮點所在,恰恰補上了民進黨政府長期不願承認兩岸血緣、文化、連結的關鍵一塊,也有助緩和「祖國論」對陸方帶來的刺激。
任何有助於緩和兩岸緊張、改善民間感情的做法,都值得鼓勵,但關鍵要看是否能落到實處,而非淪爲政治喊話、開空頭支票,最終只會耗盡雙方的善意與耐心。在大陸軍演剛落幕、大陸領導人習近平赴福建考察並談及兩岸融合發展、文化交流,以及海基會新董座上任之際,我方在一海之隔表達願贈「和平之鹿」,不妨是短期內改善關係、緩和緊張的解方。國臺辦目前爲止只回絕了羅文嘉的「二六共識」,對「和平之鹿」並未把話說死,反而給賴政府思考調整的空間。
持平而論,「和平之鹿」的概念並未塞入特定政治主張,而「馬祖對福州」的贈受關係則隱含了閩臺交流的語境,賴政府若能務實推動、以去政治化思維改善兩岸民間交流氛圍,並非不可行。首先,「和和」與「平平」的取名,並沒有任何凸顯兩岸互不隸屬或民進黨政治主張的涵義,「和平」確實是紅綠之間碩果僅存的共同話語,畢竟「要和平」也是北京眼中「臺灣主流民意」的組成部分。而且,海陸兩會組織媒體馬祖之行已籌劃多時,相信羅文嘉提議贈送「和平之鹿」絕非突發奇想或臨時起意。
其次,羅文嘉提議「和平之鹿」的贈送對象是福州市動物園,而非其他地方,背後應有所構思。習近平早年在福建工作時就相當重視兩岸交流、親自參與小三通啓航,去年大陸正式宣佈建設福建爲兩岸融合示範區,馬祖與福州的交流必然是重點。福馬小三通是疫後最先恢復的人員交流管道,馬祖更是首批陸客重返臺澎金馬的第一站。若我方能將來自馬祖的「和平之鹿」贈予福州,符合大陸推動閩臺、福馬交流融合的語境。
和平之鹿 莫成政治籌碼
不過,既然羅文嘉主動提及大陸贈臺貓熊「團團」與「圓圓」,那麼也不得不提起,當年陳水扁政府拒絕大陸貓熊的往事。團團、圓圓贈臺,是陸方在2005年因應國共破冰的背景主動提出,但民進黨當時的態度和現在極其相似,認爲「團圓」二字具有統戰意義,故一面倒反對,加上扁政府農委會以技術原因杯葛,兩隻貓熊直到2008年馬英九上任後,才姍姍來遲。團團、圓圓生下圓仔和圓寶,真正在臺「落地生根」,如今又變成羅文嘉口中的正面案例。
民進黨當年對團團、圓圓的態度和現在渲染「文化統戰」、「宗教統戰」的口吻有何區別?可謂20年都沒有長進。這就回到了問題關鍵,如果賴政府繼續草木皆兵對待兩岸交流,那麼大陸會真的認爲「和平之鹿」是善意?還是認爲在搞雙標和假動作?如果要真心促成「和平之鹿」成爲閩臺、兩岸交流的一段佳話,歸根究柢,作爲贈送方的賴政府務必要尊重和善待兩岸民間交流。無論是即將揭幕的「兩湖論壇」,還是一拖再拖的「雙城論壇」,我方都應樂見並歡迎陸方人士來臺,打通兩岸雙向互動的最後一哩路。
「和平之鹿」是象徵性的善意表達,也應成爲馬祖與福州合作的見證,不屬於兩岸事務性協商,也不涉及公部門交往問題。如果兩岸可以借鑑處理0214金門事件的經驗,雙方先委託馬祖與福州地方政府之間具體溝通處理,再創造自然互動的契機,纔有機會讓美意變成好事。否則,兩隻無辜的梅花鹿,只會淪爲兩岸政治討價還價的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