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兩岸一家人 馬習會催動大交流
中國時報社論
前總統馬英九結束11天的大陸行風光返臺。作爲此行的高潮,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高規格舉行的「馬習二會」,爲多年來冰封許久的兩岸關係帶來難得暖意。臺灣民衆普遍重視馬習二會的畫面感,但更關鍵的是,解讀北京對臺灣釋出的複雜政治訊息還需要力透紙背的解碼。
習近平軟調 給下臺階
不可否認,由於兩岸歷史與政治糾葛,以及雙方實力的不對稱,臺灣在面對大陸時,長期需要對等、尊嚴、正名的訴求,這種心態自然表現爲馬習二會後,媒體和名嘴一窩蜂關注馬英九以「口誤」提及中華民國,並罕見向陸方指出「各表」的九二共識等話題。但這模糊了馬習二會的焦點:如何在民進黨三連任之際,讓兩岸擺脫戰爭陰霾、重現交流合作的和平繁景,纔是真正的目的。
相對於習近平溫情、簡要的開場談話,大陸官方在馬習二會後釋出的長篇新聞稿,纔是發現重點、找到新意的素材來源。習近平會見馬英九時提出的四點意見,是繼2019年1月拋出震撼全臺的「一國兩制臺灣方案」以來,時隔5年篇幅最長的兩岸談話。最大區別在於,5年前的講話充滿政治語言和政策宣導,這一次則調整爲循循善誘的感性對話,政治味道沒有那麼濃。
細讀習近平此次長篇談話,不少細節隱藏了恢復兩岸大交流的訊號,值得賴清德團隊重視和研議。首先,就延宕已久的兩岸雙向觀光議題,習近平說「我們熱誠邀請廣大臺灣同胞多來大陸走一走,也樂見大陸民衆多去祖國寶島看一看」,這句話給爭執不下的兩岸主管部門「下了臺階」,也讓國內觀光業者重新振奮起來。
今年大選後,蔡政府突然對國內旅行社赴陸觀光下達「禁團令」,除了有反制M503航線的短線考量外,政府多次表達出大陸遲遲未表態開放陸客來臺的不滿,訴諸兩岸交流要雙向、對等、互惠,但略顯諷刺的是,每當陸方國臺辦發言人迴應相關問題時,卻總是反批臺方限制兩岸人員交流,讓事情陷入羅生門。如今,習近平已經率先發話,樂見大陸民衆到臺灣看看,能否轉化爲兩岸儘快恢復雙向觀光的具體政策鬆綁?
若從更廣義的角度解讀習近平此番表態,他既然樂見兩岸民衆雙向往來,不就是暗示無意武統臺灣、有意降低敵意螺旋嗎?不僅如此,在馬習二會的場合,習近平雖然重申促統立場,但具體論述以「共同追求和平統一的美好未來」爲包裝,凸顯了陸方和統路線不變,以及統一是「未來式」的緩和訊息,所謂「共同追求」亦隱含了無意脅迫式對臺促統的意涵。
賴清德政府 務實以對
在馬習二會上,習近平通篇沒提民進黨,卻有許多論述明確指向520總統就職典禮。習近平表示:「九二共識核心是對兩岸同屬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基本事實有共同的認知,只要不分裂國家,只要認同兩岸都是中國人、一家人,兩岸同胞完全可以坐下來談。」比較8年前蔡英文就職前,「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認同其核心意涵,兩岸雙方就有了共同政治基礎,就可以保持良性互動」的表述,明顯看出,大陸其實意識到九二共識在臺灣已被標籤化,希望基於民族情感尋求兩岸新的共同語言。
言下之意,只要認同中華民族,認同兩岸都是中國人、一家人,北京都願意和臺灣各界對話,這也體現在此次訪陸「大九學堂」青年學生在馬習二會上發言的安排。有別於過往陸方只願意與精挑細選的「樣板」臺青交流,此次習近平破例邀請臺青面對面對談,在大陸高層對臺活動中,算是頭一次。這些隨團臺青未必支持國民黨、更不像統派,但至少對中華民族和文化有相當認同,從這個細節可以看出,陸方有意超越「政治原則的剛性前提」,以共同血緣、情感和歷史記憶與臺灣年輕人溝通。
以民族情感爲基礎,樂見民間雙向往來,鼓勵兩岸青年交流,這是馬習二會上,大陸釋出的訊息。轉換成政治語言就是:賴清德新政府若能遵守中華民國憲政體制、正視兩岸同文同種的歷史事實,對兩岸關係持務實立場,那麼恢復陸客、陸生來臺的大交流狀態,應該指日可待。